第50章 山窮水盡東洋賊軍繳械投降 載歌載舞中華兒女歡慶勝利(1 / 3)

���\u001a

轉眼是1944年。日本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已換成畑俊六。轄下軍隊分為二支,計為華北方麵軍和第六方麵軍。華北方麵軍以岡村寧次為將,下轄第一軍、第十二軍和駐蒙軍,共九師十一旅;第六方麵軍以岡部直三郎為將,下轄第十一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三軍、第三十四軍、第十三軍和第五航空軍,共十七師十一旅。兩支軍合為二十六師二十二旅,共八十萬人。

此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迭遭失敗。日本本土、台灣並駐華日軍基地,皆遭盟國空軍襲擊,日本海上運輸線也被切斷。畑俊六想從中國戰場尋找出路。議調集十個師,分兩路會攻四川,奪取重慶,摧毀中國抗戰基地。大本營以為日軍實力不足,不宜再擴大戰場,不允進攻重慶。轉令擬成一號作戰計劃,調集重兵,進攻豫、湘、桂三省,打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建立自朝鮮經中國東北,連通平漢、粵漢、湘桂線,通往東南亞的大陸交通走廊,替代海運線。令畑俊六負責指揮。又新編十四個獨立旅,從關東軍抽調精銳,撥歸中國派遣軍,用於一號作戰計劃。

一號作戰計劃共分三階段進行,先取河南,次取湖南,後取廣西。四月,一號作戰計劃實施。畑俊六令調步騎工炮十五萬人,以岡村寧次為將,進攻河南。蔣介石急令湯恩伯統第一戰區四十萬軍應戰。

激戰四十餘日,日軍連占河南四十五城,五月二十五日又占洛陽,打通了平漢線。五月,畑俊六親至武漢,自統十七萬兵,第四次進攻長沙,攻掠湖南。薛嶽統第九戰區五支軍四十八個師應戰,激戰至八月,長沙、衡陽皆失,日軍又打通了粵漢線;八月,畑俊六又調十五萬人,以岡村寧次為將,進攻廣西。張發奎統第四戰區五支軍三十九個師應戰。激戰至十二月,日軍占了桂林、柳州,打通了中越交通線。

總計豫湘桂戰役,曆時八個月,日軍連占中國一百四十六座城池、七個空軍基地、三十六個飛機場,得地二十萬平方公裏,消滅國民黨軍六十萬人,打通了大陸交通線。

然世事規律,福禍相依。日軍雖有斬獲,卻用兵五十萬,耗損物資無數。又將戰線延伸四千裏,態勢愈益對其不利。1945年5月,日軍集中五個師,分四路進兵湘西。蔣介石急令何應欽統八個軍迎敵,何應欽以四個軍據資水布陣,每個軍迎擊日軍一路。其餘四個軍迂回機動。此時日軍戰場擴及大半個亞洲,處處受敵。兵員不足,軍中老幼皆有,實力大不如從前。中國參戰各軍,皆用美式裝備,部隊身強力壯,蓄銳已久,日軍如何能敵。惡戰兩個月,日軍四路皆敗,共折損二萬人。自此,日軍敗征愈露,趕緊收縮戰線,向沿海地區撤退,上年占領的城池,大都自動放棄。

有道是: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兵久而國盛者,未之有也。日本乃彈丸小國,居民隻及中華十之一二,疆域隻及中華百之三四,如何能如此四麵用兵,持久作戰?雖還苦苦支撐,卻早已是脫水遊魚,勢衰力竭,戰局日益不利。

到了1945年,中日戰爭已進入第三個時期,即中國軍民的戰略反攻階段。是年五月八日,與日本結盟的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日本頓成孤軍。且蘇聯增兵遠東,擬對日作戰。太平洋戰場,先是美利堅國,依恃海空軍優勢,分路沿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各海島陣地,越過茫茫太平洋,向日本國本土四島,作雙叉衝擊,從海路逼近日本本土;又出動超級遠程轟炸機,滿載炸彈、燃燒彈,日夜輪番轟炸日本都城東京並本土各軍火工廠、軍事基地,襲擊駐華日軍兵站、運輸線。繼後投擲原子彈,襲擊日本國軍火城,更威力巨大無比。隻一枚原子彈,便摧毀日本國廣島,滿城帶傷、死者七八萬人。次後又有英吉利國出五十萬軍,由印度沿伊洛瓦底江而下,反攻仰光,與美國軍隊合取東南亞。後蘇聯又在八月八日宣布對日作戰,出動大軍一百五十萬,飛機、坦克無數,號稱二百萬,分三路出中國東北,與日本關東軍決戰,一舉將其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