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恩來自聖誕節那日會過蔣介石後,便總覺有事,十分不安。接連十數日,皆是如此。思及蔣介石談話,曾有“隻要你們肯開過河北,我擔保至一月底,絕不進兵”一句,仔細回味,似有深意。又聯想近日重慶方麵蔣介石、何應欽等人活動,雖照常客套,卻透出幾分古怪,讓人有似遮似掩之感。將所有可能出事地點,一一勾算,陝甘寧邊區,暫時無憂;其餘晉西北賀龍部、晉察冀聶榮臻部、晉冀魯豫劉伯承部、山東羅榮桓部、蘇北陳毅部,皆軍力強大,態勢有利,料暫時無憂。算來隻皖南葉、項部隊,目標既大,包袱又重,戰鬥兵員卻少。況項英又一向自恃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有功,不但不尊重葉挺,且對中央指示,亦時持我行我素立場,多次提及南進,依托黃山、天目山,四明山三座大山,另開局麵。聞蔣介石話中之音,似暗示若新四軍南進,推行三山計劃,必以武力對抗。此時項英若果然不遵中央北渡命令,貿然南下,必落圈套。便令電台趕緊與新四軍軍部聯係,不料呼叫半日,卻無一絲動靜。心知不妙,又令呼叫延安。
不消片刻,延安接通。周恩來令詢延安有無皖南消息,回告說皖南電訊不通。周恩來大急,料已出事,趕緊驅車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求見何應欽、白崇禧、蔣介石等人。皆推托有事,暫不得見。周恩來隻得令電台與蘇北陳毅聯係,陳毅隻報說已陸陸續續收容皖南新四軍零散渡江人員數百人,隻問得葉、項率部南移,至茂林丕嶺被國民黨第三戰區部隊包圍,陷於被動。再問詳細,一概不知。
周恩來無計,隻得將所得零散消息、重慶方麵動靜,一一報告延安。令辦事處人員日夜候命。自己卻反複去見何應欽、白崇禧、蔣介石等人,打探消息。
等至1941年1月17日,忽接國民黨方麵發來通令,約略是說新四軍叛變,著即撤銷部隊番號,將軍長葉挺革職,交軍法審判,副軍長項英著即通令各軍嚴緝歸案。周恩來仔細讀罷,心中暗思:“照通令提法,葉、項隻怕吃了大虧。葉挺已為敵俘獲無疑。項英或未為敵俘獲,然是死是活,一時未明,多半也是凶多吉少。”
思慮半日,已有計策。便令辦事處人員、重慶《新華日報》人員,皆加班加點,趕印《新華日報》,準備搶發消息。自己驅車至國民黨各有關部門,提出抗議,嚴斥何應欽犯罪。
次晨,新版《新華日報》送上街頭散發,市民此前已知國民政府通令取消新四軍番號,審判葉挺,通緝項英,料《新華日報》必有反應,紛紛爭購。見那報紙排版,與平日不同。頭版半個版麵,是一片空白,隻十六個方寸大字,字為“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副題字體稍小,是“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九個字。
報紙正暢銷時,忽有一群國民黨特務,威逼報童,嚴禁發售。周恩來早在一旁注視,見狀,便接過報紙,親自發售。辦事處其餘人員,亦仿周恩來售報。國民黨特務再無他計,隻得任之。
隔日,周恩來又根據新得詳報,撰寫《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一文,散發各界。文章扣緊事實,處處以哀見長,果然把新四軍受難消息,披露於各界。自此周恩來在重慶日夜奔波,為新四軍並葉、項等人伸冤。
延安方麵得報新四軍皖南部隊全軍覆沒消息,抗議紛紛。又撰文抨擊,又組織萬人示威聲討。抗議聲討之外,毛澤東等人又商討對策,要求國民黨方麵答應十二條,一曰懸崖勒馬;二曰承認錯誤;三曰懲辦禍首;四曰恢複葉挺職務;五曰交還俘獲人槍;六曰撫恤皖南犧牲的新四軍將士;七曰撤退華中“剿共”軍;八曰平毀西北封鎖線;九曰釋放政治犯;十曰廢止一黨專政;十一曰服從總理遺囑;十二曰審判親日派首領。
十二條發表後,又令華北八路軍派有力部隊南下救援;又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陳毅代理新四軍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又令各處新四軍按師整編,蘇北部隊編作第一師,任粟裕為師長;兩淮部隊編作第二師,任張雲逸兼師長;華北八路軍南進增援部隊為第三師,任黃克誠為師長;豫東部隊編作第四師,任彭雪楓為師長;鄂豫皖部隊編作第五師,任李先念為師長;蘇南部隊編作第六師,任譚震林為師長;皖中部隊編為第七師,任張鼎丞為師長。全軍新編完畢,計為七個作戰師,合九萬人,又開赴抗日前線,聲勢複振。
再說蔣介石得報屬下顧祝同第三戰區部隊以牛刀殺雞,圍殲新四軍皖南部隊,生俘新四軍軍長葉挺,心中暗喜,以為得計。料軍事上既然成功,政治上必無大礙,隻遷延時日,烙鐵自然涼。未料皖南新四軍被圍殲消息傳出,國內外輿論大嘩。不但國內各民主黨派,皆同聲批評抗議,聲援同情新四軍,尤為甚者,國際上美國、蘇聯、英國皆表示關切。尤其美國與蘇聯兩國政府,皆暗示若內戰不止,國共關係破裂,危及抗日大局,便停止向國民政府一切援助,包括停止貸款,停止供應飛機、大炮、坦克、槍械、彈藥並一應軍事裝備。
蔣介石始知事態嚴重。暗道:“若美、蘇兩國果然停止軍援,則抗戰便無法進行。隻得公開表態,發誓不再以軍事解決共產黨問題。又派張治中為代表,以中共十二條為基礎,與中共代表周恩來、林彪舉行政治談判,解決兩黨分歧。
談判所議,概為三端:一者軍隊編製數量;二者中共軍隊活動區域劃分;三者中共政治地位。雙方談談停停,唇槍舌劍,反複爭議,直到戰爭結束,仍不能達成協議。此間武力衝突雖未延續,兩黨關係卻因皖南新四軍被圍殲而留下創痕,難以愈合。雙方愈互不信任。兩黨合作基礎動搖,波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影響抗戰軍事行動。
1940年5月,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戰死南瓜店,日將園部乘機奪占襄河東岸,又借衝勢西進,連占江陵、荊門、沙市,又繼續進攻宜昌。蔣介石未料日軍敢再擴大戰場,宜昌守軍早調離一空。日軍遂在6月18日攻占宜昌。
因宜昌位於西陵峽口,距重慶隻九百裏,是重慶東麵屏障。日軍得宜昌後,便以宜昌為航空作戰基地,集中四百架飛機,日夜轟炸四川,重慶、成都皆是目標。自五月至九月,四個月間,便出動飛機4500架次,投彈3000噸。重慶、成都諸城軍民傷亡,財產損失,皆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