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區軍民從五月起發動強大的夏季攻勢,打得日寇鬼哭狼嚎,龜縮不敢出城市;正麵戰場中國軍隊亦對日軍發動反攻,相繼收複南寧、宜山、柳州、桂林等城。八月九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十日和十一日,朱德連續發布對日軍全麵反攻及受降等七道命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立即向日軍全麵反攻,收複廣大失地,並解放東北全境。
中國軍民,不分黨派屬性,計國民黨正規軍六百萬、共產黨正規軍百萬、民兵遊擊隊三百萬,合一千萬人,對侵華日軍,不分前方後方,奮力反攻。又以駐印軍、中國遠征軍兩支精銳,東西對進,合攻北緬。日本軍雖有七百萬,卻分散在中國、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及日本本土,被中、美、英、蘇四國千餘萬大軍分割包圍,首尾不能兼顧,焦頭爛額,折損無數。日本國政府走投無路,便於1945年8月14日,照會美、蘇、英、中四國政府,表示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以日本國天皇名義,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及日軍大本營的代表正式簽字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日兩軍代表在南京國民政府軍校大禮堂舉行日軍投降簽字儀式。上午八時五十七分,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帶隨員進入受降大廳,皆先脫帽而入,岡村寧次又破例解下佩刀,交隨員雙手捧呈蔣介石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受降主官何應欽,以示正式向中國政府繳械投降。而後便在投降書上簽字。
日本投降書計有九款,約略說明:台灣、越南北部、中國大陸本部,日本陸、海、空軍及輔助部隊,皆向中國投降。又規定日本陸、海、空軍須停止敵對行為,原地待命,保管好一應武器、彈藥、裝備、器材、工廠、倉庫、碼頭及一應建築物,按指定時間地點,交中國受降主官接收。至此,中日十四年戰爭,遂告正式結束。依據日本天皇停戰詔書精神以及戰時各項國際協議規定,台灣、澎湖、東北諸失地,盡由中國收回主權,自不必說。
卻說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當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發布正式命令劃中國戰區為十六大受降區。第一受降區是越南北緯十六度線以北地區,以第一方麵軍司令官盧漢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河內;第二受降區是廣東,以第二方麵軍司令官張發奎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廣州;第三受降區是曲江、潮汕地區,以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餘漢謀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汕頭;第四受降區是長沙、衡陽地區,以第四方麵軍司令官王耀武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長沙;第五受降區是南昌、九江地區,以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南昌;第六受降區是杭州、廈門地區,以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杭州;第七受降區是京滬地區,以第三方麵軍司令官湯恩伯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為南京、上海;第八受降區是武漢、沙市、宜昌地區,以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漢口;第九受降區是徐州、安慶、蚌埠、海州,以第十戰區司令長官李品仙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徐州;第十受降區是平津、石家莊、保定地區,以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北平;第十一受降區是濟南、青島、德州地區,以李延年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濟南;第十二受降區是洛陽地區,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洛陽;第十三受降區是鄭州、開封、新鄉、南陽、襄樊地區,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郾城;第十四受降區是山西,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太原;第十五受降區是熱、察、綏地區,以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歸綏;第十六受降區是台、澎地區,以台灣省行政公署長官陳儀為受降主官,受降地點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