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鼻龍學名的意思是“長角的蜥蜴”,這是因為它的鼻子上長著一根神秘的短角。
角鼻龍與更為進化的對手—異特龍有點相似,都是強健有力、體形較大的掠食者,屬於中型肉食性恐龍。
角鼻龍大多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今北美洲西部的蕨類大草原,以及林木茂盛的衝積平原上,一般會選擇成群結隊地去捕食較大的獵物。
角鼻龍(學名:Ceratosaurus)又名角冠龍。特征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它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
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它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角鼻龍是種典型的獸腳類恐龍,具有大型頭部、短前肢、粗壯的後肢、以及長尾巴。
與身體相比,角鼻龍的顱骨相當大。每塊前上頜骨有3顆牙齒,每塊上頜骨有12到15顆牙齒;每塊齒骨有11到15顆牙齒。鼻角是由鼻骨的隆起形成。
一個角鼻龍的幼年標本,鼻角分為兩半,仍沒有愈合成完整的鼻角。
除了大型鼻角,角鼻龍的每個眼睛上方有塊隆起棱脊,類似異特龍。這些小型棱脊是由隆起的淚骨形成。
角鼻龍的背部中線,有一排皮內成骨形成的小型鱗甲。尾巴相當長,將近身長的一半。尾巴窄而靈活,神經棘高。
角鼻龍鼻子上的角究竟有什麼作用?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根角是用來防衛或者搏鬥的,可這根角看起來並不大,似乎無法用於打鬥。
另外一些古生物學家則猜測,這根角隻是一個裝飾,並沒有實際的用途,雄性角鼻龍之間可能會根據角的大小來決定地位,誰的角最大,誰就成為群體的領導者。
角鼻龍有著一般肉食性恐龍共同的特征:鋒利的牙齒、讓人不寒而栗的利爪等。
盡管角鼻龍的個頭並不算太小,但在侏羅紀那個“巨龍時代”,它的體形並沒有多大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角鼻龍一般都結伴獵食。
當一群角鼻龍看到獵物時,它們會迅速地衝上去,把那些中小型植食性恐龍解決掉。但如果遇到的是一些老弱病殘者,它們可能更願意獨享。
角鼻龍的化石是在美國猶他州中部的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及科羅拉多州的幹梅薩采石場所發掘出來。模式種是角鼻角鼻龍(Ceratosaurus nasicornis),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CharlesMarsh)於1884年所描述、命名,
並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於1920年所重新描述。在2000年,兩個另外的物種被描述,分別是:大角角鼻龍(C. magnicornis)及C. dentisulcatus。
兩者與角鼻角鼻龍相比,較為強壯、更為衍化,年代也較年輕。在2006年,從葡萄牙發現的化石被歸類於C. dentisulcatus。
其他的物種,包括有:碩大角鼻龍(C. ingens)、斯特喬氏角鼻龍(C. stechowi)、及梅裏安氏角鼻龍(C. meriani),皆為較不完整的化石。
角鼻龍的近親包括銳頜龍、輕巧龍、以及阿貝力龍超科的食肉牛龍。角鼻龍以及其近親的分類,都被受爭議。角鼻龍有其獨特的衍征。
如果角鼻龍屬於腔骨龍超科,則太過先進、太類似基礎堅尾龍類,也過於大型、晚期;但作為肉食龍下目則在很多方麵很原始。
角鼻龍的近親似乎是白堊紀的阿貝力龍超科,不過在沒有下白堊紀化石證據之下,這些相隔數千萬年的恐龍間的關係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