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異特龍(1 / 2)

異特龍(拉丁文名:Allosaurus)異特龍科異特龍屬動物。異特龍生存於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那個時代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異特龍身長在7~10米之間,高5米,體重可能達到3~5噸,有的體重超過1.4噸,它靠兩條高大粗壯的後肢行走,腳上長有3隻帶爪的趾,

這種三趾結構看起來有些像鳥類的腳。異特龍的尾巴又粗又長,但前臂卻相對較短小。

異特龍是侏羅紀後期活躍於北美洲、非洲等地的主要肉食性恐龍。第一具異特龍化石是187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被發現的。化石顯示,這種恐龍集猛禽與鱷魚的特性於一身,其學名的意思就是“與眾不同的蜥蜴”。

異特龍的化石出土量非常豐富。在目前所發現的該時期的恐龍化石中,異特龍化石占了將近十分之一,這也為人們研究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就體形而言,異特龍並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大的,但它擁有更適於獵殺的身體結構。首先,它的前肢非常粗壯,上麵長有3根指,每根指頭上都生有利爪,可以毫不費力地撕開獵物。

其次,高大粗壯的後肢能有力地支撐起它的重量,使它行動起來更為敏捷。最後,粗大的尾巴還可以當做鞭子,橫掃任何膽敢進犯的敵人。

異特龍的顱骨長、寬並且很厚。異特龍還有扁平寬闊的腸骨、末端膨大為足狀的恥骨,股骨比脛骨要長。

異特龍的腳踝長得很高,腳上有鱗片,就像不能飛翔的巨型鳥類的腳,且遠比現存的任何一種鳥類的腳都重。拇指的位置較高,朝向後方,趾爪的核心為骨質,外層則為角質。

異特龍生有70顆邊緣帶鋸齒的牙齒,每顆牙齒都像匕首一樣尖銳,並且都向後彎曲。如果某顆牙齒脫落了或在戰鬥中斷掉了,一顆新的牙齒會很快長出來填補這個空缺。

另外,異特龍可以將頜部張得很大,然後再向外擴張,這樣有利於撕碎獵物並且吞食大塊的肉。

異特龍有強勁的後肢和健壯的尾巴,在捕獵時往往成群出擊。

古生物學家曾經發現過一些彎龍的骨骼化石,上麵有異特龍的牙齒留下的深深的痕跡,折斷的異特龍牙齒也散布在四周,這表明當時曾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捕殺。

但異特龍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捕捉到新鮮獵物的,因此,它可能也吃動物的屍體。

異特龍(Allosaurus)又稱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身長為9米,最大可達9.7米。

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1億3500萬年前。

這是一種大家熟知的恐龍。它已經成為定義侏羅紀的食肉者,以及食肉恐龍——大型獸腳類恐龍的典範。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

它們的頭顱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頜也可以前後滑動。嘴部擁有70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

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厘米。

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征。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裏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動物,並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

異特龍常被認為采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有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