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異特龍(2 / 2)

它們有可能采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頜來撞擊獵物。

第一個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CharlesMarsh)所發現。

異特龍具有複雜的分類曆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采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的莫裏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桑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異特龍的化石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

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影與電視節目中。

異特龍是種典型的大型獸腳類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粗壯的頸部、長尾巴、以及縮短的前肢。脆弱異特龍是最著名的種,平均身長為9米,而最大型的異特龍標本(編號AMNH 680)的身長估計為9·7米,體重為3.6噸。

在1976年,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sen)的異特龍專題論文中,他提出異特龍的身長最大值為13米。

如同其他的恐龍,異特龍的體重估計值也有爭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成年異特龍的體重估計值,已有1000公斤,以及1010公斤等不同的數據。

異特龍的大量化石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年齡層,這使得科學家們可以研究異特龍的生長模式與年齡上限。在科羅拉多州發現的一堆壓碎的蛋化石,可能屬於異特龍,這是目前所發現最年幼的異特龍化石。

根據四肢骨頭的組織學分析,異特龍的年齡上限大約為22到28歲,相當於其他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暴龍)。異特龍的最高生長率大約發生在15歲時,一年可以增加148公斤的體重。已在一個出土於克利夫蘭勞埃德的異特龍脛骨,發現了骨髓骨組織。

除了異特龍以外,腱龍與暴龍也發現了骨髓骨。骨髓骨隻存在於產卵的雌性鳥類身上,骨髓骨富含鈣,可用來製造蛋殼的。

異特龍的骨髓骨組織,顯示該個體是雌性的,而且正在繁衍期中。

這個雌性異特龍估計是在10歲時死亡,從此顯示異特龍在完全成長前,就已達到性成熟。

一個具有幾乎完整後肢的幼年異特龍標本,顯示幼年個體的後肢比例較成年個體長,而且後肢下半部(小腿與腳部)長於大腿部分。

這些差別顯示年輕異特龍的移動速度較快,並具有不同於成年個體的獵食方式,例如追趕小型獵物,而成年個體則改采伏擊方式捕食大型的獵物。

隨者異特龍的成長,它們的大腿骨頭變得更厚、更寬,而橫剖麵變得較不圓形,隨者肌肉附著點的改變,肌肉相對更短,腿部的成長減緩。

這些改變顯示幼年異特龍的腿部,承受的應力較成年異特龍小,幼年異特龍可能以更規律的速度前進。

另外有明確證據顯示異特龍曾經攻擊過劍龍,例如一個異特龍的尾椎上有個部分痊愈的傷口,這個被刺穿傷口的形狀符合劍龍的尾刺;另外,在一個劍龍的頸部骨板上有個U形的傷口,與異特龍的嘴部形狀符合。

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Paul)提出異特龍不可能以蜥腳類恐龍為食,除非采取群體方式獵食;因為異特龍的頭部大小屬中型、牙齒相對較小,體型也無法與同時代的大型蜥腳類恐龍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