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永川龍(1 / 2)

永川龍是一種大型食肉恐龍。全長約11米,站立時高2.85米,最高速度50km/時。

永川龍有一個又大又高的頭,略呈三角形。

嘴裏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脖子較短,身體也不長,但尾巴很長,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奔跑時,則要將尾巴翹起,作為平衡器用。

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後肢又長又粗壯,也生有三趾。常出沒於叢林、湖濱。

行為可能像豹子和老虎。憑借鋒利的爪子和牙齒,永川龍一下子就能擊倒虛弱的食草恐龍,是個凶殘而冷酷的殺手。

在1977年,中國四川省永川縣(現重慶市永川區)進行上遊水壩施工時,挖出一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00215),隨後又挖出更多的化石。隔年,由董枝明等人正式描述、命名,這個標本被命名為上遊永川龍(Y. shangyouensis)。

化石發現於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6120萬到1億5400萬年前,地質年代約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或啟莫裏階。

在1983年,董枝明等人將同一挖掘地點發現的完整身體骨骼、頭顱骨(編號CV 00216),命名為第二個種,巨型永川龍(Y. magnus)。

董枝明最初命名這兩個種時,根據體型大小而將它們命名為不同種,上遊永川龍的眶前窩內隻有一個洞孔,巨型永川龍的眶前窩內還有一個額外洞孔。

在2012年公布的一份堅尾龍類種係發生學研究,提出上遊永川龍、巨型永川龍是相同種,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個體差異、變異。

至於兩個種的頸椎形態差異,可能是來自於不同位置的頸椎。此外,兩種的正模標本非常類似。

在198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Paul)提出永川龍與中棘龍是相同屬,但此理論沒有獲得其他科學家的支持。

在2012年,一個部分身體骨骼、不含頭顱骨(編號CV00214)被編入上遊永川龍,這個化石被發現於自貢市的伍家壩,屬於下沙溪廟組地層。

董枝明在1978年建立為四川龍的新種,鹽都四川龍(S.yandonensis),由於當時沒有詳細的研究過程,所以是個無資格名稱。董枝明在1983年將這化石改歸類於甘氏四川龍(S.campi);

甘氏四川龍當時是個疑名,化石隻有四顆牙齒。在2001年,DanielChure提出編號CV00214標本應該建立為新物種,當時非正式命名為董氏四川龍(\"S.dongi\"),或應該歸類於自貢四川龍(S.zigong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