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其他研究人員提出這些化石無法被歸類為相同種,因為甘氏四川龍的牙齒缺乏可鑒定特征。
此外,編號CV00214標本、自貢四川龍沒有共同的自衍征,而且後者來自於不同年代的上沙溪廟組地層,因此兩個不應該是相同種。
根據種係發生學分析,編號CV00214的最近親是上遊永川龍,因此研究人員將這個標本歸類於上遊永川龍;
研究人員並發現自貢四川龍是上遊永川龍的近親,因此將該種改歸類於永川龍的第二個有效種,自貢永川龍(Y.zigongensis)。
自貢永川龍有四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ZDM9011)是一個部分身體骨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左上頜骨(編號ZDM9012)、兩顆牙齒(編號ZDM9013)、以及一個左後肢(編號ZDM9014),這些化石都是發現於四川省自貢市的下沙溪廟組地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最初在1983年被命名為自貢四川龍,之後在2012年被改歸類於永川龍 。
永川龍是一種生活於晚侏羅世的大型肉食性恐龍,以其標本首先在重慶永川區發現而得名。永川龍有一個近1米長、略呈三角形的大腦袋,兩側有六對大孔,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頭部的重量。
在這六對大孔中有一對是眼孔,這表明它的視力極佳,其他孔是附著於頭部用於撕咬和咀嚼的強大肌肉群。
永川龍嘴裏長滿了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把把匕首,加上他粗短的脖子使得永川龍擁有巨大的咬力。
永川龍的尾巴很長,可以在它奔跑時作為平衡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它的前肢很靈活,指上長著又彎又尖的利爪,用這對利爪可以牢牢的抓住獵物。
永川龍的後肢又長又粗壯,生有3趾,像涉禽那樣用三趾著地,奔跑非常快速。有這樣的後肢,永川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追捕到獵物。
作為一種大型的肉食性動物,永川龍常出沒於叢林、湖濱,行為可能與今天的虎、豹類似,性格冷僻,喜歡單獨活動。一些性情溫和的植食性恐龍常常是永川龍捕獵的對象,一旦被它盯上,就很難逃脫。
永川龍的模式種為上遊永川龍,體長大約11米,頭骨長122厘米,頭骨高50厘米,這個屬有兩個種,包括上遊永川龍與和平永川龍,後者超過8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