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冰脊龍(1 / 1)

冰脊龍是一種發現於南極洲的中大型獸腳類恐龍,體長約6-7米,是早侏羅世南極洲最大的肉食動物。

該屬下目前僅有一種,即模式種艾氏冰脊龍。冰脊龍的正型標本屬於一件亞成體,因此成年個體的體型會更大。冰脊龍是南極洲發現的第一種大型肉食性恐龍,也是該地區命名的第一種非鳥恐龍。

早侏羅世的南極大陸離赤道較近,因此氣候比現在暖和很多,但是依然比其它地區涼爽。

冰脊龍的發現表明,早侏羅世的南極大陸的氣候還未變得極端惡劣,依然能夠孕育一些大型動物。

冰脊龍的屬名是一個合成詞,含義為“冰雪之冠”。種名致敬了首次發現化石的人大衛·艾略特。

目前僅有一件冰脊龍標本被正式發表,即正型標本FMNH PR1821。頭骨關聯保存,但是缺少吻端的大多數骨塊。

頭後骨骼保存了第6-10枚頸椎,幾根頸椎肋骨,幾節前端背椎,多數中後端背椎,一些背椎肋骨,第五節薦椎,三個人字骨,大量尾椎,

兩側部分保存的肱骨,橈骨近端,尺骨近端,部分腸骨和恥骨的近端,兩側的坐骨,部分保存的兩側股骨,脛骨遠端,腓骨,距骨和跟骨。

2013年發現了一件新的冰脊龍標本,但是目前還未正式描述發表。

冰脊龍具有以下鑒定特征組合與其它獸腳類相區分:兩側肋骨的背緣擴展,愈合形成一個位於頭骨中線處的冠飾。下顳窩被鱗骨與顴骨構成的骨棒完全分割成兩個部分。頸椎肋骨具有很長的前突。

冰脊龍的頭骨較深,較窄,具有很大的眶前窗,與北美的異特龍和中國的永川龍非常相似。淚骨具有氣腔化構造,但是不具備大的氣腔化開口。

股骨與雙脊龍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股骨幹較為彎曲,股骨遠端沒有很發育的伸肌溝。脛骨遠端,跟骨,距骨愈合。腰帶骨骼與單脊龍和永川龍非常相似。

冰脊龍具備一些基幹獸腳類的特征,同時也具備一些新獸腳類的特征,因此它的係統發育位置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一些研究認為冰脊龍屬於基幹的堅尾龍類,其係統發育位置較角鼻龍類更為進步,但是較鳥獸腳類更為原始 。而近期的另外一些研究卻認為冰脊龍屬於基幹獸腳類,其係統發育位置較雙脊龍要更為原始。

冰脊龍正型標本的體長約在6-7米,體重約350-465千克。然而正型標本屬於一個亞成年的個體,因此成年冰脊龍的體型會更大。

冰脊龍也是早侏羅世體型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冰脊龍最為顯眼的特征就是它頭頂的“皇冠”,這種由兩側肋骨愈合而來的冠飾在獸腳類恐龍中也是非常獨特的。

早期的研究認為冰脊龍的冠飾用於展示功能,在交配時用於吸引異性。一些學者也提出冠飾也可以用於種內的爭鬥。

考慮到冰脊龍的頭冠較為脆弱,因此不太適合作為進攻的武器。

一項未正式發表的研究(目前僅有會議摘要)顯示,冰脊龍的腦顱結構與擁有很多原始的特征,與異特龍類和虛骨龍類擁有較大的差異,而與雙脊龍較為相似。這些發現顯示了冰脊龍的係統發育位置可能較為原始。

早侏羅世的南極洲比現在更靠近赤道,氣候沒有現在這麼極端,但依然比其它地區寒冷。

一項氣候模擬研究顯示,盡管早侏羅世南極洲內陸的氣候環境較為惡劣,但是在海岸線附近的地區最冷的溫度不會比冰點低很多。

盡管如此,冰脊龍所處的生存環境仍然比其它恐龍要惡劣很多。它的發現極大的擴增了古生物學家關於恐龍對極端氣候耐受能力的知識。

與冰脊龍一同發現的還包括屬於蜥腳形類的冰河龍,一些三列齒獸,以及一些屬於翼龍類的骨骼化石。冰脊龍是該地區最大的捕食者,因此可能以蜥腳形類恐龍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