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龍(屬名:Megalosaurus)又名巨龍、巨齒龍,
屬名在希臘文意為“巨大的蜥蜴”,斑龍是種大型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羅紀巴通階的歐洲(英格蘭南部、法國、葡萄牙)。
斑龍是侏羅紀晚期一種體型龐大的肉食性獸腳類恐龍,其遺骸非常破碎,裏麵可能還混雜其他獸腳類骨骼的破片。
斑龍這個名字希臘文的意思是“巨大的蜥蜴”,研究者們就曾一度把食肉牛龍的化石劃到了斑龍類裏麵。
斑龍是第一個被科學地描述和命名的恐龍,頭部很長,上下頜強健有力,嘴裏長著巨大彎曲的牙齒,頸部很厚實,前肢短小健壯,後肢強壯有力,手指和腳指頭上都長著尖利的爪子,
它平時用後肢行走,一旦發現獵物,就會快速奔跑,尾巴也會抬起來,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斑龍的身體比較長,也比較強壯,頭部長近1米,它還有厚實的頸部、健壯的短前肢及強而有力的後肢。
古生物學家根據發現的斑龍足跡的兩足間距推算,認為斑龍的後肢長應將近兩米,它的“手指”和“腳趾”上長著尖利的爪,具備了這樣的武器,斑龍能夠隨時攻擊大型的食草恐龍。
斑龍的頭部很大,其強有力的上下領中長著彎曲的牙齒,像切牛排的餐刀一樣,頂端有鋸齒,用於咬食新鮮的獵物。
我們對於斑龍頜部的這些了解全來自於第一塊出土的斑龍下頜骨化石,其上長著巨大的彎曲牙齒,古生物學家由此推知斑龍頭部很大,上下頜強健有力。
從這個化石上,人們甚至還可以看到舊牙脫落的地方已經有新牙要長出來。
依斑龍的步行距離判斷,其行進速度約為7km/h,但當它發現溫和的草食性恐龍,準備捕食獵物時,就會改走為跑,它的腳趾不再朝內彎縮,反而伸展開來,其骨骼、腱與肌肉瞬間發生變化。
正是由於這個變化,其後肢及腳趾才能立刻調整,並出現一足置於另一足前方的敏捷跑姿,同時尾巴也會舉起來以保持身體平衡。
但斑龍的體形不適宜進行長時間的追蹤奔跑。
古代中國人雖然早在晉朝就發現了恐龍,但是卻以為它們是傳說中的龍的骨頭,
普洛特先生雖然早在1677年就發現並描述了巨齒龍,但是卻誤認為它們是巨人的遺骸,曼特爾夫婦雖然在1822年就發現了禽龍化石,可是卻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發表出來。
而就在禽龍被鑒定的期間,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卻在1824年率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恐龍的科學報告,報道了-塊在采石場采集到的恐龍下頜骨化石一斑龍。
巴克蘭認為這是一種新型的爬行動物,而“斑龍”之名的拉丁文原意是“采石場的大蜥蜴”。
斑龍是第一種被敘述的恐龍。在1676年,英國牛津市附近的Comwell一處石灰岩采石場,發現了部分斑龍骨頭。
這些骨頭碎片被交給牛津大學的化學教授羅伯特·波爾蒂(RobertPlot),他同時也是阿什莫爾博物館的館長,他在1677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一書上敘述了對於這些骨頭的敘述。
這個Cornwell骨頭由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es)在1763年再度敘述。
他將這些骨頭命名為Scrotum humanum,因為它們看起來類似人類的一對睾丸。在當時,這名稱被認為並不適合用在仍有爭論的動物上,而且並未在後來的科學文獻中使用。
Scrotum humanum是在雙名法開始采用後公布的,根據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的規定,理論上應該比斑龍(Megalosaurus)還具有優先權,但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宣稱如果一個分類名詞在公布後遭到廢棄達到50年,這名詞將不再擁有優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