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Scrotum humanum成為一個遺失名(Nomen oblitum)。
從1815年開始,在Stonesfield的采石場發現了許多斑龍化石。
牛津大學的地理教授威廉·布克蘭(William Buckland)取得了這些化石,他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的院長。
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些骨頭屬於何種動物;但在1818年,拿破侖戰爭結束後,法國比較解剖學專家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拜訪了牛津大學的布克蘭,他發現這些骨頭屬於一種巨大、類似蜥蜴的動物。
在1824年,布克蘭在“Transac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一書公布了關於這些化石的敘述。但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敘述了這些骨頭。
1676年,人們在英格蘭發現了斑龍的一根股骨,那是歐洲科學界最早注意到的恐龍骨骼。
當時,沒有人能準確斷定出那是什麼,直到150年後,解剖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先驅——理查德·達爾文才提出,斑龍是一種新的動物類別,屬於一種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恐龍。
此後,在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國家都有發現斑龍的遺骸,雖然都不完整。然而它們依然能夠顯示出,斑龍是侏羅紀最大的捕食者之一。
自從其化石被首次發現後,到目前雖然已挖掘出了許多,但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骸。
所以,很多細節無法確定。但人們在斑龍的下頜骨舊牙脫落的地方看到了有新牙要長出來的跡象。
這表示它們的牙齒是具有增補性的,也就是舊牙一旦脫落,還會有新牙長出。
1852年,本傑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宮委托,為了恐龍展覽而建立一個斑龍模型,這個模型仍位於水晶宮。
早期古生物學家因為從未看過這些生物,
因此將它們以傳說生物中的龍做為重建參考對象,使它們擁有巨大頭部,以四足行走。直到19世紀中期,在北美洲發現了其他獸腳亞目恐龍,才更準確地描繪出它們的外表。
那個時期的恐龍分類較不嚴謹,因此在歐洲發現的所有獸腳類恐龍都被分類於斑龍。這些物種後來都被重新分類,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學文獻上,造成許多混淆。
斑龍的大部分重建圖,都是在脊椎發現前建立的,這也造成許多混淆。
德國杜賓根大學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繪斑龍時,改而采用比克爾斯棘龍的骨幹;比克爾斯棘龍是種神秘的大型獸腳類恐龍,背部有高的神經棘,曾被分類於棘龍科。
因此,許多較晚的繪畫都根據休尼的版本,將斑龍畫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狀物,類似棘龍。
雖然斑龍是種強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也許可以攻擊最大型的蜥腳類恐龍,但它們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搜尋食物;但這無損於斑龍獵食者的形象,暴龍可能也是搜尋食物者。
要維持如此大型的體型,進食時的效率是必要的。
在牛津大學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展示了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斑龍骨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