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瓦龍,拉丁文學名(name)→aliwalia。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原蜥腳類下素食性恐龍。 主要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南非的阿裏瓦地區的北方。
1985年Galton發現並命名。阿裏瓦龍屬於大型恐龍,典型狀態為長10-12米, 推測體重為 1.5噸。
優脛龍的一些化石過去曾被歸類於阿裏瓦龍(Aliwalia),阿裏瓦龍的屬名取自於化石發現處,南非聯邦時期的亞裏瓦公園保護區。這些化石相當小,而且隻有股骨碎片與一個上頜骨被發現 。
許多年來,這個股骨與上頜骨使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阿裏瓦龍是種體型龐大的肉食性恐龍。阿裏瓦龍被認為體型相當於侏羅紀與白堊紀的大型獸腳類恐龍,例如異特龍。
最初的化石被認為與南美洲的艾雷拉龍有高度的相似處,因此彼得·加爾冬將阿裏瓦龍歸類於艾雷拉龍科。
但是,近年的重新檢驗發現,阿裏瓦龍的化石則確定優脛龍屬於蜥腳形亞目。
-------------------
埃弗拉士龍。
埃弗拉士龍(屬名:Efraasia)是種蜥腳形亞目恐龍。埃弗拉士龍是種四足恐龍,身長6米,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德國,約2億1000萬年前。屬名是以其發現者埃伯哈德·弗拉士(Eberhard Fraas)為名。
在過去,埃弗拉士龍的化石曾經被錯誤歸類達四次。它們的化石最初與勞氏鱷目的化石混合在一起。在1908年,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這些混合化石命名為巨齒龍。
埃伯哈德·弗拉士發現了這個錯誤,並將屬於勞氏鱷目的部分繼續名為巨齒龍。弗拉士當時將埃弗拉士龍的化石,認為與槽齒龍是同種動物。在1932年,這些化石被歸類於Palaeosaurus。在1984年,這些化石被認為是個未成年的恐龍。
但在2002年,這些化石終於被建立為獨立的屬,埃弗拉士龍。有些網站仍將鞍龍與埃弗拉士龍混淆。
埃弗拉士龍曾經被認為是種相當小的恐龍,但後來發現該化石是個幼年個體。成年的埃弗拉士龍身長應可達6米。
埃弗拉士龍是種原始的蜥腳形亞目恐龍,略比槽齒龍先進,但比原蜥腳下目的板龍與蜥腳下目的近蜥龍原始。如同許多原始的蜥腳形亞目恐龍,埃弗拉士龍可能可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
埃弗拉士龍曾經被認為是種相當小的恐龍,但後來發現該化石是個幼年個體。成年的埃弗拉士龍身長應可達6米。
-----------------
小問答。
阿裏瓦龍屬於大型恐龍,典型狀態為長________米, 推測體重為 ______噸。
埃弗拉士龍曾經被認為是種相當___的恐龍,但後來發現該化石是個______個體。______的埃弗拉士龍身長應可達___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