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侏羅紀1(1 / 2)

侏羅紀的名稱源於瑞士、法國交界的侏羅山(今譯汝拉山),是法國古生物學家A.布朗尼亞爾於1829年提出的。

由於歐洲侏羅係岩性具有明顯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將德國南部侏羅係分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則將下部黑色泥灰岩稱黑侏羅,中部棕色含鐵灰岩稱棕侏羅,上部白色泥灰岩稱白侏羅。侏羅紀分早、中、晚3個世。

侏羅紀是由亞曆山大·布隆尼亞爾命名,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侏羅山有很多大規模的海相石灰岩露頭。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曆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中晚侏羅紀時,板塊運動導致了南美洲的南部從非洲分開。勞亞古陸也逐漸地從非洲和南美洲分離開,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著這些裂穀大陸的邊緣,火山活動頻繁。

與此同時,歐亞大陸南下,縮小了特提斯洋。侏羅紀海平麵的上升,北美和歐洲間形成了大陸邊緣的海道。

侏羅紀時期,地球上要比三疊紀時擁有更多的獨立陸塊,導致海岸帶增多。

整個侏羅紀時期,大多數時期處於溫暖和潮濕。當時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亞和南極洲豐富的煤炭資源。盡管那時有局部的幹旱地區,但絕大多數盤古大陸,均處於鬱鬱蔥蔥的綠洲。勞亞大陸和南部的岡瓦納大陸生物群,在許多方麵,仍然十分獨特,動物群具備了較多的洲際色彩。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

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色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Jurassic)是一個地質時代,界於三疊紀和白堊紀之間,約BC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

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雖然這段時間的岩石標誌非常明顯和清晰,其開始和結束的準確時間卻如同其它古遠的地質時代,無法非常精確地被確定。

侏羅紀是由亞曆桑德雷·布隆尼亞爾(Alexandre Brongniart)命名,名稱取自於德國、法國、瑞士邊界的侏羅山,侏羅山有很多大規模的海相石灰岩露頭。

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人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侏羅紀”(音讀:シュラキ,羅馬字:shuraki)。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