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祿豐龍(1 / 2)

祿豐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化石因為是在中國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所以得名“祿豐”。祿豐龍屬於原始蜥腳類恐龍,被認為是後期巨型食草類恐龍的祖先。

作為食草恐龍的早期成員,祿豐龍的身長隻有5米,站立時高2米多,並不算是大個頭。

它的頭很小,腳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後拖著一條粗壯的大尾巴,站立時,可以用來支撐身體,好像隨身帶著凳子一樣。這種行為很像現代的袋鼠。

頭骨較小(相當尾部前三個半脊椎長),鼻孔呈三角型,眼前孔小而短高,眼眶大而圓,上顳顬孔靠頭骨上部,側視不見。下頜關節低於齒列麵,上枕骨和頂骨間有一未骨化的中隙。牙齒小,不尖銳,單一式,牙冠微微扁平,前後緣皆具邊緣鋸齒。頸較長,脊椎粗壯,尾很長。

巨型祿豐龍骨骼結構與許氏祿豐龍極為相近,隻是個體明顯比許氏祿豐龍大,顯得較為笨重。到今天,總計有超過十具的祿豐龍複原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等。

許氏祿豐龍長約6米,身高超過2米。它有10個頸椎,14個背推,頸椎和背椎都相當粗壯。另外它還有薦椎(腰部的脊椎骨)3個,尾椎45個。許氏祿豐龍前肢比較纖細,其長度是後肢的2/3,但根據發現的足印化石,它可以四足行走。

原蜥腳類恐龍的長尾,用處可大呢。研究它們的學者認為,它主要起平衡身體前部重量的作用,以幫助頭和脖頸抬起。其次,就是每當困倦時,它們可以找一個安全隱蔽的地方,把尾巴拖到地上,這時候兩條後腿正好與長尾構成一個三腳支架,相當穩定,然後就放心地閉上眼睛打個盹。

如果肚子餓了,它們就去尋找水邊的鮮嫩細柔的植物啃食之,或從樹上扯下一簇鮮枝嫩葉充饑。這類動物行走時可能四足並用,弓背而行,但必須時時引頸張望,警惕地觀察四周的動靜,時刻提防肉食恐龍的進攻,一旦發現險情,便及早逃向密林深處躲藏起來。

1938年,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在祿豐盆地發掘出了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標本—“許氏祿豐龍”,從此祿豐成為聞名世界的“恐龍原鄉化石之倉”。

1958年,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祿豐龍紀念郵票》成為世界上第一枚恐龍郵票。

1995年在祿豐街阿納恐龍山,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處中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化石大遺址,上百條恐龍集中埋藏於此,祿豐恐龍再次震撼世界!一個真實再現的侏羅紀樂園。

最早出現的是三迭紀祿豐動物群中的素食恐龍是原蜥腳類。它們在祿豐動物群中數量最多,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是素食者,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現代的哺乳動物群一樣,素食者的數量總是多的,非洲的斑馬和羚羊總要比獅子多。

祿豐所產的原蜥腳類,如果不詳細地研究,隻憑骨骼很可能被當成肉食的三迭龍,因為它們都是剛剛發展起來的恐龍。在形態上,特別是在頭骨胳上極相似(這好像初期製造出來的機器總是相似性很大,越向後來發展越快,差異也就越大。

恐龍的發展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比起機器來更要複雜得多,因為它們是有機體),它們多用兩足行走,前肢比後肢短,尾巴很長,身上的脊椎骨構造簡單,最典型的特征是頭骨小,上下顎骨脆弱,牙齒或小葉狀,這表明它們是吃植物的恐龍,這類恐龍最著名的就是“祿豐龍”。

祿豐龍是一個中等大小的恐龍,乍看之下,大小與現代的馬差不多,但有一條長尾巴,從頭至尾有6米長,直立約有2米高。脖子很長,脖子上的脊椎骨構造簡單,表明它的脖子不是很靈活的。

脖子的頂端長著一個小的三角形的頭,與整個身軀比較起來,頭顯得太小了。頭骨構造也很簡單,各孔都較小,說明它沒有強壯的肌肉附著其上。嘴巴長,鄂骨的關節麵與牙齒幾乎處於一個水平麵上。

牙齒細小,樣子像周圍有鋸齒的小樹葉,這樣的牙齒便於吞食植物。水平式的關節,對磨碎食物很有利,這種關節的方式與吃草的牛、馬有相似之處。

祿豐龍的後肢粗壯,股骨(大腿骨)比脛骨(小腿骨)要長一些,前肢較後肢短,約等於後肢的三分之一。它的腳上有五趾,趾端有粗大的爪。

可以想象祿豐龍在活著的時候,它漫步在湖泊,沼澤的岸邊也多用兩足行走,邊走邊吞食植物的嫩葉嫩枝。在覓食或休息時也可能使前肢著地,弓背而行,這種行動促使它進一步適應環境而向四足的、巨大的蜥腳類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