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美頜龍的屬名從美頜龍衍生而來,美頜龍是種晚侏羅紀恐龍,晚於原美頜龍約5000萬年,kompsos在希臘文意為“美麗的”、“優美的”、“精致的”,gnathos意為“頜部”,
而pro意為“之前”或“的祖先”;但之後的研究並不支持原美頜龍與美頜龍之間有直接關係。
原美頜龍無疑地是種小型、二足肉食性恐龍,但唯一的化石保存狀態極差,使得原美頜龍很難正確地分類。
原美頜龍過去曾被認為是種獸腳亞目恐龍;但有些科學家認為原美頜龍是種原始的鳥頸類主龍。在1992年,保羅·塞裏諾等人提出原美頜龍的正模標本是個嵌合體,頭骨來自於喙頭鱷亞目的跳鱷,身體來自於角鼻龍下目的斯基龍。
然而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等人注意到原美頜龍的脊椎顯示它們可能屬於腔骨龍科或角鼻龍下目;而M.T. Carrano在2005年重新研究它們的近親斯基龍時,發現原美頜龍與斯基龍都屬於恐龍總目腔骨龍科。
在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侏羅紀公園》與《失落的世界》裏,原美頜龍是經過基因工程而重新產生的已滅絕恐龍之一。克萊頓將原美頜龍描述成有毒動物,然而這是小說所創造的特征,並沒有化石證據可證明。
克萊頓還將它們描述成食腐動物與食糞動物,有助於清理公園中的蜥腳下目排泄物。在電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中,原美頜龍被虛骨龍類的遠親美頜龍所取代。
----------------------
理理恩龍。
理理恩龍(屬名:Liliensternus),又名萊立恩斯頓龍,是腔骨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約2億1500萬年前到2億年前。
理理恩龍是在1934年於德國發現,種名以德國科學家雨果·呂勒(Hugo Rühle von Lilienstern)博士為名。理理恩龍身長約5.15米,重量約127公斤。理理恩龍可能獵食草食性恐龍,例如板龍。
理理恩龍體長將近2米,重達100至140公斤,是那個時候生活的最大的食肉恐龍。它長得很像以後出現的雙脊龍——有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前肢卻相當地短。此外,理理恩龍還顯示了許多早期肉食恐龍的特點,比如說,手上還有5個手指。
不過,它的第四指和第五指已經退化縮小了。在以後出現的食肉恐龍中,第四指和第五指根本就不發育。
理理恩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它頭上的脊冠,由於脊冠隻是兩片薄薄的骨頭,所以很不結實。在捕食時如果脊冠被攻擊,它很可能因劇痛而放棄眼前的獵物,這也是唯一能夠擺脫它的辦法。
模式種是理氏理理恩龍(L. liliensterni)。第二個種是Liliensternus airelensis,頸部有一對外部側腔,現在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屬Lophostropheus。
理理恩龍的捕食方式和現今肉食性動物的捕食方式十分相似。它們通常會在水邊襲擊獵物,主要是植食性動物。因為植食動物不善水性,在水中時運動會變得十分緩慢,理理恩龍正是利用植食性動物的這種缺點對其發動襲擊的。
這種早期的獸腳類恐龍能快速奔走,手和腳上都長有致命的爪子。它身上所具有的這些體形特征,比如雙足行走、手足長有利爪等,從三疊紀到白堊紀一直延續在各種肉食恐龍的身上。今天的肉食鳥類就是從這類早期的雙足掠食動物演化而來的。
它們會成群圍攻大型獵物,通過一係列攻擊撕破它的皮肉,讓它流血過多而死。理理恩龍生活在河畔的樹林裏,因為當時大陸的其他地方都很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