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曾經經曆過很長時間的地質年代,在地質年代裏,地球出現過許多生物。
很多生物的遺體,或是其生活時遺留的痕跡,當時被泥沙掩埋。經過了數千萬年,生物的遺體被泥沙中含有的有機質分解。
生物遺體所剩下的無法分解的部分,如:骨骼,就會和周圍的沉澱物一起,曆經石化的過程,變成石頭。
這些生物的遺體或者遺體變成的石頭就是化石。
化石是來自地質曆史的珍貴禮物,是保存在地殼中的古代生物的跡象和遺跡。
化石(fossil)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fossilis, “fossilis”的意思是“挖掘出來的”
化石包括古代的遺骸,古代生命的實體。這些可能出現在冰川或極地永久凍土層中。它們可能是在洞穴和鹽床中發現的幹燥的木乃伊遺骸。它們也可以在地質時期保存在琥珀卵石中。它們還可以被封閉在致密的粘土層中。它們是理想的化石,幾乎從未改變過它們作為生物的時代,但它們非常罕見。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
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跡,如腳印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對大部分人來說,恐龍化石的研究,看起來和自己生活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哪怕就是在各類化石當中,恐龍化石也是比較”沒用”的,
就比如說微體化石的有孔蟲放射蟲可以用來尋找油氣,植物化石可以尋找煤礦,確定油田大小,海生的各種遊泳化石可以確定地層,甚至尋找些稀有礦物。
所以,相比起來,恐龍化石比較“廢”。
但是,恐龍化石研究還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的。
首先,恐龍化石對於研究恐龍時代古生物,特別是恐龍,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其次,對於研究地質地層也有著重要現實意義。恐龍所生活的地層,能斷定恐龍生活的年代大約有多長時間。
而且對於恐龍屬種和生活習性,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著很現實的研究價值。
人類第一次發現恐龍化石,是在1676年,有人在英國的牛津市的一個采石場,發現了一些骨頭的化石。
於是這個人就把這些化石交給了牛津大學的教授。
教授在對比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大型動物的股骨石化而成,是當時還沒了解到的物種。
後來,經過一番爭議,最終決定將這種物種稱為“斑龍”,意思為“巨大的蜥蜴”。
恐龍化石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科學家們通常會將恐龍化石妥善保管起來,以便進一步研究。
所以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恐龍化石並不都是真的。
部分是依照真實的恐龍化石製作的仿照品,供人們觀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