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疊紀(1 / 1)

史前生物恐龍曾是地球的霸主,曾生存於三疊紀,侏羅紀與白堊紀。

三疊紀距今2.5億年延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三疊紀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之一,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後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

在三疊紀時期裏,地球上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動物與植物。

在三疊紀早期的植物麵貌多為一些耐旱的類型,隨著氣候由半幹熱、幹熱向溫濕轉變,植物逐漸趨向繁茂,低丘緩坡則分布有著和現代相似的常綠樹,如鬆樹、蘇鐵等等,而盛產於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則幾乎全部滅絕。

而被子植物的起源在於三疊紀晚期的瑞替期。

原始哺乳動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在這個時期,由於陸地麵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麵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們也在三疊紀崛起,比如說:槽齒類、似哺乳的爬行類、還有我們的主角:恐龍類。

在三疊紀,,恐龍的祖先們開始出現,但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其他生物的競爭,恐龍的數量並不多。

但是在三疊紀的晚期,出現了最後一次的滅絕時間。

地球地質曆史上曾發生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的一次發生在大約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當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導致了大量的陸地生物滅絕,但是恐龍卻不在其中。

傳統的觀點認為,三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由於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升溫造成的,但是陸地生物在滅絕事件後的反應,似乎不能為這種觀點提供佐證。

研究團隊推測認為,超級火山噴發首先帶來了火山冬天。火山冬天是指火山噴發釋放的大量的火山灰和氣溶膠阻擋日照輻射,從而造成地球表麵溫度驟降。

在三疊紀生物大滅絕過程中,包括恐龍在內的陸地四足動物由較寒冷的高緯度遷移至較溫暖的低緯度,因此我們推斷是火山冬天的‘冷’造成了陸地生物大滅絕,而非傳統觀點認為的‘熱’。

而恐龍擁有的具有保溫功能的原始羽毛,確保了食草性恐龍能夠抵禦中高緯度的冷冬,進而獨享中高緯度豐富且穩定的植物資源。而大部分沒有羽毛保溫的其他初龍型類動物則滅絕於火山冬天,僅少數體積比較小的一些種類靠躲避在洞穴中而躲過了災難。

所以生命力頑強的恐龍的祖先們活了下來,並且快速的繁衍,於是便形成了浩大的恐龍隊伍。

恐龍與其他的爬行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

從2.45億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動物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

爬行類動物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8億年左右。

在三疊紀,恐龍在生態係統占據了重要地位因此,因此三疊紀也被稱為“恐龍時代前的黎明”。

小問題:恐龍存在於地球哪幾個世紀?

-------------------

(本章摻雜有作者自己的觀點,也有來源於書本和網絡的觀點,第一次寫,排版比較亂,如果有什麼內容的錯誤可以艾特我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