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那努力還有什麼意義?(1 / 2)

我坐在講台前,觀察著眼前的學生們,他們臉上帶著焦慮和困惑的表情。從講台上我能清晰地聽到他們的低聲哀嚎和抽泣聲。我感到心痛,因為我知道,我剛剛說的那番話擊中了他們內心的柔軟之處。

“這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再努力都追不上別人嗎?”一個學生小聲地問道,帶著一絲迷茫。

這個問題傳到其他學生耳中,他們開始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是啊!這樣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讀書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學生們開始陷入自我懷疑和絕望之中,情緒傳染力非常強,整個操場上彌漫著抽泣聲和沮喪的氣氛。這一幕讓我心生愧疚和內疚。

校領導看著我,後背冷汗湧出。他知道我說的話的確是實話,但是這個場合,這種舉動會給學校的聲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以後的教學活動還能順利進行嗎?

我能理解校領導的擔憂,但現在我完全沒有心思去考慮其他事情。我的注意力轉向了旁邊的張立教授,他緊皺著眉頭,顯得思考得很深入。作為學校請來的教育專家,他沒有與學校有利益衝突,因此他看問題更加客觀。

教授回想起我剛才提出的那十個問題,對於每個問題,我發現都有其深刻的寓意。

那第一個問題,關於父母的學曆,起初聽起來不起眼,但仔細思考就能發現其中的意義。學曆高的父母自身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他們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可能能直接向父母尋求答案,而不需要去找老師。而學曆低的父母,當孩子提問時,他們隻能讓孩子等待老師的答案。但是孩子的求知欲是有時限的,說是第二天去問老師,最後是否真的去問了,父母也不清楚。漸漸地,差距就會出現,這與智商無關。

第二個問題是請私人家教的次數,即使父母的文化水平並不高,無法輔導孩子功課,但隻要經濟允許,大部分父母都會為孩子請私人家教。在這種情況下,成績落後的孩子有私人家教的輔導,自然會更容易和快速提升成績。而一些成績本就不錯的孩子,經過家教輔導後,成績可能會更上一層樓,甚至在假期期間就能提前學習下一階段的知識。這些都是在學校課堂上學不到、也無法提前學的知識。所以,有與沒有家教的差距就顯現出來。

保持一門特長的問題也很有意思。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龍鳳呢?在小時候,參加特長班是家長們的共同選擇。然而,取得突出成績可是門艱難的事情,不僅需要家長付出金錢,還需要時間和精力。許多孩子在小時候學了一門“特長”,但持續的時間有多長呢?也就兩三年而已!能夠持續學習並堅持到現在,這本身就是一種差距。另外,父母是否經常在親友麵前誇獎自己的孩子,也問對了關鍵。父母誇獎孩子,將孩子視為榮耀,這種認同感會傳遞給孩子,使孩子充滿自信和自尊。而缺乏鼓勵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壓抑,因為他們無論怎麼努力,父母總覺得不夠,努力不夠,成績不夠,性格不夠……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感,孩子就會失去自信,變得內向、膽怯。這種重壓下的期待,會扼殺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