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杯換盞間,三姑說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壓抑想法,飛飛奶奶也趁著酒勁講訴了自己的不易。
是啊,人在交往的時候,往往那些不經意的真誠,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而一個不設防備的人除了容易被人騙之外,也容易被人憐愛。
飛飛奶奶今天過後,便不會再來擺攤了,因為飛飛爸爸在縣城做生意做的好,為了讓飛飛接受更好的教育,決定送飛飛去縣城讀書了。而飛飛的媽媽也跟著一起去打理生意。飛飛的日常就隻能由飛飛奶奶照顧了。
三姑細心聽著,也感慨著,那多好,這樣就可以在家帶帶孫子,享受著一家團聚的美好時光,也不用操勞了,家裏條件還好,就可以享福了。
飛飛奶奶歎息道,三姑隻看到了去縣城帶孫子享福。可是不清楚自己還一個小兒子在上大學。沒房子還沒結婚,自己去照顧老大家孩子,就等於沒了收入,說著一家人親,可是真到了需要給小兒子張羅事情的時候,又怎麼能和大兒子開的了口呢。
而飛飛奶奶這樣的情況,實實在在的也多。
老人本可以在撫養孩子到獨立生活後,便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
但現在的社會節奏及社會壓力,往往不足以讓很多新組成的家庭,有能力讓一人工作,養活一家。
也不能因為家庭便讓任何一方放棄自己十多年的學習和經驗,全身心得投入家庭,放棄社會上角色。尤其在讀了書的年輕家庭中。更多是雙職工家庭,共同為家庭出力。
但這也就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孩子怎麼辦?這個時候孩子的奶奶或姥姥自然就成了第一選人。
而照顧孩子的老人自然也就犧牲了本來屬於自己的生活,繼續投入到下一代的培養中,周而複始。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
但這個犧牲往往又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出現因為認知不同。不能和孩子父母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而引發兩代人關於孩子養育的爭論乃至矛盾。
因此在一個三代之家裏,圍繞教育及生活習慣的引發的雞毛蒜皮,也成了生活中最常見的矛盾。
飛飛奶奶是無奈的,她不想,但也沒有辦法。當年好不容易把老大操辦到結婚生子,補貼了創業資金,本想幫老伴減輕下生活壓力,才出來擺攤的,如今又不得不放棄。
三姑也描述了自己從打算蓋房子以來的遭受的種種白眼,遭人欺負的經曆。
現在一直不動工的原因,一來,確實手裏沒錢,不足以支撐蓋起計劃中的房子。
二來,在別人的勸說下也漸漸有點想放棄的想法,覺得自己快五十的人了,蓋了房子借了錢,還不起。
女兒再出嫁了,自己也不想在這個冷漠的村裏待著。所以愈發的迷茫。
飛飛奶奶則是勸說道,想蓋就蓋,讓那些想把自己趕出村的人難受,蓋了房子·住一年舒服一年,沒錢蓋小點兒。不能讓人看笑話。
三姑聽著突然回了一句:“你看你勸我時,咋那麼明白,剛才你還在那兒,為了小孩的事難受。”說罷哈哈的笑了起來。飛飛奶奶也跟著笑了起來。
就這樣在飛飛奶奶一下午的溝通中,三姑不僅敞開了心扉,還決定接過飛飛奶奶的衣服攤,因為飛飛奶奶在集上擺攤比自己幹的久,因此客戶更多,二則一件衣服的利潤抵得上多根根烤腸。
而飛飛奶奶賣的衣服因為也都是針對一些鄉村老人小孩的衣服,因此成本也不高,10塊一件的襯衫,15一件的外套,明碼標價,也實在實惠。就這樣的價格一般碰到會砍價的買家,還能再便宜幾塊呢。
也許這個價格的衣服在一些大的城市,幾乎抵不上一雙襪子價格。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綠地也不會都是高爾夫球場,更多的是麥田,稻田。而被質疑的工地旁8元一碗的水餃,實際用料,衛生上可能也不比西餐廳的牛排差。
因此千萬不要用自以為是的認知去質疑他人的世界。這樣的傲慢與偏見,往往也隻會帶來他人同樣詫異的目光。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每一種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存在的價值,這個世界也很小,小到往往容忍不下一塊可以擺攤謀生的地方。
就這樣,三姑以極低的價格把飛飛奶奶的貨盤了下來。飛飛奶奶把擺攤的折疊桌和帳篷也一起送給了三姑。
因此三姑之前電動三輪車那本來寬大空間,便突然變得擁擠了起來。旁邊還加焊了兩塊鐵杠,用來係住折疊帳篷。
這樣三姑從那一天起便開始了賣衣服的生涯。這一幹到現在也有五六年了。
三姑做生意也算隨意,經常坳不過顧客,一塊二塊的利潤也就出了,因此在周圍的幾個鎮子上,擺攤的中間還算有點人緣。
幾年下來也交了不少周邊做小買賣的朋友。當然朋友男女都有。
三姑的父親在去世的時候,來送行的人中也有不少三姑結交的朋友。但三姑也沒想到後麵這些朋友給她的生活也帶來了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