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們提到,三姑結識了不少附近鄉鎮的朋友。
其中有一個叫李強的,更是混到了 我們村人人熟識的程度。
話說這個李強,也是我們鎮子的人,因為在集上賣調料,文玩雜件,下鄉收老舊物件。所以嘴皮子很溜。多有幾分風流。
當時三姑擺攤的地方,位於集上烈士陵園公園的門口,本身位置很很寬,但因為擺攤的較多也漸漸的都占滿了。
三姑的攤位和李強的攤位分左右列在公園入口道路旁。位置都還算寬闊,
剛開始二人沒有交集,但因為一件事便交成了朋友。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們當地的廟會。附近鄉鎮的做買賣的也都會來我們集鎮上出攤做生意。鎮上也會牽頭組織鎮裏的有錢人捐款請上一台豫劇。
也因為豫劇的助力,這樣村裏平時不出門的老爺爺,老奶奶們就會,走著,騎著三輪車,或者讓同村的帶著,也來集上聽上一場
小孩更是早早的鬧著去趕集,當然小孩可不是為了去聽戲。而是因為每到逢會便會有很多的賣小吃的攤位出來。
相對於精彩絕倫的戲曲,熱鬧非凡的集市。孩子們的世界也隻有吃的和玩的。
我們小的時候,也是一樣 。隻要聽到哪裏有唱戲的,肯定也會鬧著去看,即使大人不去。
幾個同村發小,也會從家裏拿上五毛錢,一塊錢的結伴去到現場。隻為在戲台旁邊,享受交換吃辣條的快樂,在人群裏打來鬧去。
而舞台上畫著花臉,穿著戲服的人唱的什麼那是一概不知。但也因聽的多了,時不時的還會模仿著他們的唱腔,來上兩句。
而豫劇不僅出現在戲台上,早年,我們當地的紅白喜事,隻要請了嗩呐板子,表演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來上一段。也因此豫劇在我們這文藝領域還是占據了極高的地位。
雖然青春時期,對戲曲類一概無感,但現在則是非常喜歡戲劇。
每一曲的故事都是一段知名的曆史往事。每一場演出,都能看到演員盡心盡力的投入表演,十分引人入勝,聽後又意猶未盡。
這天逢會的時候,三姑天還未亮便起來收拾東西,動身趕往鎮上。若是平時倒也不急,集麵上哪些擺攤的地方,哪些擺攤的老板,大家也幾乎都認識,所以即使晚到了一會兒,自己固定擺攤的地方也不會被人占據。
而今天不一樣,附近鄉鎮的買賣人,都會帶著貨來到鎮上,哪怕稍微去晚一點,不要說擺攤,可能連街麵都進不去。
這不,三姑才走到距離主街還有一裏地的時候,便發現路上開始聚集了人流,街道兩邊已經開始有些賣家具,賣農具,賣雜物的商販,在整理攤位了。
三姑看到後便加快了油門。雖然人還是很多,但好在沒有堵在路上,隻是三姑遠遠的就看自己擺攤的地方,支起了一頂大紅棚子。
三姑騎車趕到近前才發現,是一家賣街邊燒烤的。紅棚子下一長燒烤架正冒著煙,旁邊一移動大冰櫃立在跟前,也許是剛開始引炭火,架子上還沒有放任何烤串,一中年男性正在引火,冰櫃旁一婦女正在整理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