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陰暗想到:或許荀彧、郭嘉為我所用,曹操成就會小一些吧,被我挖走了建策伐謀最為倚重的大賢,而在原來時空中曹操所經曆的數個危難之際,沒有倆人的提點幾乎一敗塗地。
不過我知道曆史並沒有那麼簡單,既然可以因為我而撬動了一點點的變化,但是誰又能知道在這豪傑並起,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漢末亂世中還有多少人淹沒在曆史中,不見典籍之上,如我簡撥的趙慶,倆戰表現更在徐盛之上,假以時日,多經提點磨礪,其智略勇力未必輸給曹操的五子良將,所以缺少荀、郭的曹操未必就不能如原來時空曆史那樣彗星般崛起。
可惜我現在就算知道也無可奈何,我不會天真的認為如我後世的那些三流豬腳一樣將身邊事務一推開,帶著太史慈到豫、兗一遊就能夠將曹操身邊的文臣武將挖角一空。
如今時不待我,北海境內匪患未平,劇寇管亥、藏霸、孫觀環視,一日不能破敵,就一日無力它顧。而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派出使者四處挖角,期望以我的“先知先覺”在人才上盡量給曹操、袁紹狠狠一擊。
然而在這個豪傑並起的年代,君擇臣,臣亦擇君。
似荀、郭等高人賢士,如果不是我巧遇親見,動之以情,決難說動。
“兵貴精而不貴多,百裏征戰,三軍輜重數千,千裏征戰,三軍輜重累萬,糧秣給養不可勝數,故以昔年漢武之盛,雖然以衛、霍百年難見絕代名將領軍,數戰而拔匈奴主力,逐匈奴千裏之外,導致匈奴漠南之地盡失,糧草豐美之處都落入漢帝國之手。
但是帝國10萬鐵騎,50萬運輸糧草的步兵龐大耗費,仍然導致大漢帝國的元氣大傷,從此再無能力發起攻擊,成兩敗俱傷之勢。
所以孫子說,兵者,國家死生之大事也。”在荀彧和郭嘉一起確定我軍發展的大略後。
荀彧針對我軍現狀,提出進一步整頓軍隊,精簡隊伍的建議,的確以我北海30餘萬口,現在需要給養超過4萬士卒,僅僅是糧草一項已經有些勉強。
如果不是我當即裁撤了數萬老弱屯田,將來的情況會變得更為糟糕,可是屯田不是一日就可以建功的,在秋季收糧之前,每日還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
而在武器供給上由於我北海缺鐵無法自給,更是捉襟見肘,以致於我需要采取詐取方式來獲得,可是此計不可長久,在當今天下大亂,朝廷政令不暢,各路諸侯紛紛開始隱隱自立,連朝廷賦稅都以盜匪相隔而拖延不給,我北海軍如果長久仰仗他人鼻息,在這亂世之中非常危險。
在原來時空中當年官渡大戰,袁紹帥數十萬大軍與曹操對壘,初期是何等意氣風發,一旦烏巢屯糧之處被曹操輕騎所破,數十萬大軍轉瞬分崩離析。後勤對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作用之巨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文若之言甚是,如今我北海南有藏霸、孫觀等虎狼之輩,北有管亥凶悍之徒時刻虎視,確實需要精銳悍軍衛其安全。
我北海軍雖然僥幸勝了倆輪,其實成軍倉促,正需要趁此時機重整。”我非常讚同荀彧的建議。
我北海軍目前之所以能夠在青州立足,隻是借青州黃巾各自為戰,武器給養後勤匱乏之時,加上我打破常規,慧眼識才,簡拔徐盛、趙慶、太史慈於行伍,知機決斷,選精悍設伏一舉破其前鋒,再因勢詐取破張饒,中間連場大勝,才能保證我北海軍士氣如虹,發揮超常戰力。
否則以此新成之軍,如果與藏霸、管亥等部精銳正麵作戰,雙方實力接近,恐怕再以難現驕人戰果,而一旦受挫,士氣低落,戰成膠著之勢,北海將無以為繼,勢必終成原來時空中“我”大敗被圍,需要外力拯救的格局。
而倆次作戰我北海都據有地利,無須攜帶輜重,才能在行軍迅捷,占敵先機。以我後世所知曆史上的數支無敵精銳之師,莫不是數不過萬而能敵數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