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世民玄甲軍,李世民率領區區500騎兵便成功伏擊了他們的前鋒部隊,生擒了敵軍驍將,戰力是何等彪悍。
“臨淄終要落入我北海控製之下,才能放心我軍武器供給啊。以臨淄孱弱戰力,北海旦夕可取,敵亦可取,如今敵已退,恐怕齊國相等人不容我等長期駐紮於此了。”郭嘉緩緩道。
雖然我很想長期呆在臨淄,畢竟現在糧草供給一應由臨淄負責,2萬大軍,每日光糧食一項就能夠節約我北海糧食1000石,齊國雖然兵少存糧較多,但是如此消耗下去,時日一久,齊國相等人自然會感覺吃力。
況且“匪患”已除,誰會願意白白供養如許大軍。
“奉孝不需擔心此事,我早有算計。”於是我便將報捷求官之事對荀、郭二人細細道來。
“主公此事實在不妥,方今朝廷局勢操之於董卓,其下各方勢力暗流潛動,互相傾軋,況且董卓凶名遠著,四方多有毀譽,天下諸侯惡之久矣,以彧之見,不出倆年恐怕就將有大變。如此一來,如今依之必成為後患,逆之卻難以成功,實在是個倆難之局,其中機巧,孔管家恐怕難以應付自如。”荀彧說道。
我仔細思量,也覺得原來的想法過於單純,洛陽城內如今各方勢力交錯共存,政治鬥爭形勢之複雜,遠遠超出我的想象。
“依文若之見,如今該如何?”我問到。
“不知使者已經去了幾日?”荀彧說道。
“已經10日有餘。準備先到高唐,然後取道水路進京。”我仔細計算了一下道。
“使者隊伍所帶細物頗多,度其速度,目前恐怕到達樂安郡高苑縣。”我指了指地圖。
“如今之計,不如由我快馬趕上使者,進京說動忠義大臣,將明公功績稟明皇上,暗中道明勤王之意,請求皇上親自封賞,求督青州諸軍事,以得大義之助;然後暗通李儒,說服董卓不加反對,才能成功。”
荀彧果然不愧盛名千古的大才,將我主導的一件破綻百出的事情考慮得滴水不漏。
知進止,通權變。隻是我固知其忠於朝廷之心,此次進京,在他心中固然有為我辦事,恐怕還有為朝廷保留一分實力的意思,然而如今我和他在目標上並無衝突。
對於我來講,稱王稱霸還遠遠不是時候,更是提也不能提及,大漢數百年江山,正朔大統現在還是很多士民心中根深蒂固,匡護天下,在荀彧心中還是匡護劉漢天下。
正是在這一點上,郭嘉和荀彧是完全是倆類人。在原來時空中郭嘉本是名利場中人,秉承的是學成文武藝,貸與帝王家的哲學,隻是亂世之中良禽擇木而棲,故此在曆史上才有先奔袁紹,後投曹操的舉動。
而荀彧卻是正統的士人,正朔大統觀念遠比其他人強烈得多,在他心目中,以維護劉漢天下為己任,奔走之間,尋求的是願意為朝廷效力的雄才。
在原來的時空中曹操正是他心目中理想人選,而曹操早期確實是諸侯中對漢室最為禮遇的,雖然不乏利用的意思,但是比起劉備這個口口聲聲漢室宗親、匡護漢室,一旦占穩腳跟就迫不及待稱王的偽君子,曹操始終對漢室心存一絲情義,以大權在握數十年的曹操終身未能登上九五之尊位,另外同荀彧等重臣強烈反對也不無關係。
考慮到一路上盜匪林立,我心係荀彧安危,如此百年難遇的大才,我絕對不容有失。
於是堅持讓徐盛領50精銳衛護,誰知道我這一私心,在旁人眼中意味卻不相同,徐盛等將校固然對荀彧另眼相看,而在荀彧和郭嘉心中卻深為感動,知遇之恩,君臣相得之情重莫過於此,由此倆人傾心而竭力為我籌謀。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