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府一一“主公!求賢令已經發出,廣布鄉裏,相信不出1月,整個青州都會知曉,明公所提示的各方賢士已經派出使者四處尋訪延請。”王修回稟道。我在整編之時將我現在所能記憶的青州、兗州、冀州和徐州左近的各個名士將領寫成名單,吩咐王修派人尋訪延請,另外仿造曹操和孫權等當年求才故事,發出求賢令。
“向朝廷報捷的文書、禮物和獻俘等已經準備完畢,不日即可啟程。”彭璆回複道,這本來就是他的本職工作,不勞我吩咐便已經準備停當,然而我知道這遠遠不夠,以當朝董卓對我的惡感,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這連場大勝不但半分封賞沒有,反而可能被董卓順勢將我調任他處,白白壞了根基。
因此我需要有心腹之人前往京城,暗中行事,而這件事情卻不是上得台麵的,這適合我那管家孔衡去做,雖然孔衡並非得力外交人才,但是我仍然隻有派出他向朝廷各個大佬中周旋,隻因現在北海實在缺乏合適的人選,我隻好親自細細指點孔衡行事訣竅,吩咐他務必買通董卓身邊的李儒等親信,由他們巧妙進言,才能謀得我理想中的封賞爵位,特別是牟取青州刺史或者青州牧以及征東將軍等的關鍵職位,並交給他一張我記憶中這時期名士猛將的名單,如果機緣巧合能夠碰到,能夠延攬便延攬下來,在人才求取上但有一分機會我都不會放過,可恨我現在分身乏術,不能親自外出尋訪。
“屯田之地已經選擇丈量分派完畢,都是在北海附近各縣的無主熟地,計有50多萬畝,屯田軍正在搭建房屋。如果耕作得當,風調雨順,明年夏收之時可收糧80餘萬石。”孫邵也報告了屯田進展,孫邵不愧為治理大才,難怪在原來時空中能夠擔任吳國丞相高位,數日之間,數萬餘人,幾十萬畝地解決得井井有條。
“長緒辛苦了。再告示屯田諸營士卒,來年收糧,軍糧每畝隻取一石,多收者自留之。”越千年而來的我,自然深知人的劣根性,屯田軍雖然有軍法約束,但是若無利益刺激,士卒出工不出力,則屯田將所獲不多,雖然說按照現在的糧食產量看平常年景畝產1石半沒有問題,但是盡數取走,屯田士卒的積極性卻很難保證。
“明公高見!”孫邵也是明練洞達之人,自然知道如此一來,不用督促,屯田軍便會效死力耕種,別的不說,如無天災,這每畝一石的軍糧將無憂了,而屯田的士卒每畝也將會有半石的結餘,20畝下來就是10餘石。而多產的糧食,亦將為北海的繁榮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畢竟在古代糧食乃是百業之根。
“另外,青州的鹽場我們要想法爭奪過來。”青州乃是東漢時期著名的產鹽基地,而鹽原來是朝廷專管專營,隻是黃巾之亂後海內動蕩不安,青州鹽場已經被數名豪強所霸占,朝廷威信不著,逐漸淪為地方豪強所有,靠近北部的那部分,更是與管亥部糾纏不清,每年大量的販鹽利潤,相當部分流入管亥部黃巾中,否則以管亥部不事耕作的10萬黃巾,除了搶掠糧食外,如果沒有大量錢財支撐其買糧,怎麼能夠維持得下去!因此南部鹽場還好說,至少沒有可以和北海相抗衡的軍事集團在背後,但是北部鹽場,卻非要解決管亥部不可!孫邵也深知當前局麵,不覺長歎一聲。
“主公,如今軍中除了糧草還有隱憂外,當務之急是還缺萬多士卒武器!我北海附近齊國臨淄雖然出產武器,但是如果沒有朝廷調令,恐怕齊國相不肯給啊。”王修報告道,身為北海主簿,連場大勝後別人基本都是興高采烈的,而唯獨負責糧餉裝備的他最為頭痛。我心中也是一陣發愁,一時間也沒有良策,或許在朝廷封賞後我將對青州具有更大的話語權,但是今天對於齊國相我卻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不過如今形勢逼人,卻是等不了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