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養成用早餐的習慣

早餐應吃些水果和蔬菜,使人體在一天的開始就能攝入纖維素——

蘇珊娜

每天吃早餐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一種促進身體健康的行為。國內的醫學研究表明:一日三餐中,早餐最重要,因為一個人經過一夜睡眠後,體內的血糖已經消耗完,糖是保障大腦思維的主要養料能源,如果血糖不夠,人便會沒精神,大腦處於昏沉狀態,思維和記憶也受到影響。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對早餐不大重視,經常是湊合一下了事,甚至還有人根本就不吃早餐。

早餐為什麼能影響人的智力呢?醫學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人腦細胞的記憶功能離不開被稱為FGF(化纖維細胞生長因子)這一特殊物質的作用。此外,無論什麼信息,如不通過"海馬"(主管記憶的人腦組織結構)就別指望把記憶長期留在腦細胞裏。"海馬"的作用是在餐後將腦脊液內的葡萄糖濃度升高,通過第三腦室的上衣細胞釋放出酸性的FGF,被神經細胞吸收後,記憶的閘門便被打開。另外,早餐能促進十二指腸分泌一種叫縮膽囊素的激素,經過迷走神經和丘腦下部進入"海馬",使之活躍起來,從另一途徑按下記憶的"開關"。據研究測定,人大腦中的FGF的數量在飯後半小時內便增加一千倍,一小時後激增一萬倍。所以餐後兩小時左右是學習和記憶能力的最佳時間。

犧牲早餐是要付出代價的。

小嘉在外企工作,業務繁忙,應酬也多,幾乎每天都要深夜上床,直到第二天快上班了才起床。為了多睡一會兒,她隻好"省略"了早餐。時間久了,小嘉常感到腸胃不適,消化不好,並伴有低血糖。

於是小嘉開始服用藥物,當她對藥物的依賴越來越強時,她才從王醫生那裏得知,在早餐這段時間裏,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要想擁有健康的消化功能,最重要的前提是吃好早餐,否則勢必會破壞腸胃之間的和諧,擾亂腸胃的蠕動節奏,引起低血糖、膽結石等病症。聽了王醫生的解釋,小嘉恍然大悟地說:原來早餐與午餐、晚餐一樣都是正餐啊!其重要性非但不亞於午餐和晚餐,甚至還超過午餐、晚餐呢!

我國早餐的形式大概分以下幾種:

(1)傳統型:就是按傳統早餐形式吃饅頭、稀飯、油條、包子、鹹菜、醬豆腐或蔬菜,雖有熱量,但蛋白質差,含鈣量低,與合理的營養標準相差很遠。

(2)速食型:牛奶加雞蛋或牛奶加麵包。牛奶加雞蛋,蛋白質12克,熱量200千卡,達不到正常需求量;牛奶加麵包,特別是果料麵包,含糖分太多,易使血糖很快升上來,又很快降下去,不到10點,就會感到饑腸轆轆。

(3)西餐型:一份三明治加一杯咖啡或一個漢堡包加一杯奶茶。這種西式早餐的最大缺點是油脂和糖的含量高,熱量高,缺少蔬菜。另外,咖啡和茶會影響鐵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飯後或中間休息時飲用。

(4)營養型:注意營養均衡,蔬菜、肉類、蛋、奶、水果、穀類等食物要搭配得當。肉、蛋、奶和穀物保證了充足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蔬菜和水果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和必需的微量元素。

吃早餐時,很多人為了節約時間,往往來不及將食物加熱就匆匆填飽肚子,有的人願意喝一杯冷飲、冷果汁來開胃,這些都不利於健康。常吃冷的早餐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危害。人體隻有保持適度體溫,微循環才會正常運轉,氧氣、營養素及廢物等的運送才能順暢。清晨,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收縮狀態,如果這時吃冰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係統血運不暢。時間一長,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脹氣、便稀,皮膚越來越差,時常感冒等症狀,抵抗力還會下降。

所以,按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清晨起來最好先吃點熱的食物。正如古人所說:"晨起吃粥,推陳出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因此早上第一樣食物,應該是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片、熱奶、熱豆腐花、熱豆漿、熱芝麻糊、熱山藥粥或熱廣東粥等,然後再配著吃雞蛋、麵包、點心、肉食、蔬菜、水果等。

秦女士現年40歲,平日上班時忙工作,下了班忙完小家還得照顧父母,身心負荷相當沉重。近年來,她明顯感到體力和精力都不如以往。為了減緩中年人衰退的過程,推遲"老年期"的到來,秦女士深知,除了保持樂觀的情緒和堅持必要的體育鍛煉外,合理地搭配膳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吃好早餐。於是在朋友的建議下,她特地拜訪了當地的營養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