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孩子的天性,玩親子遊戲通常是爸爸媽媽與孩子交流的最佳方法,然而有時這方法也不是百試百靈的。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遊戲時孩子不肯配合,甚至拒絕。麵對這種情形,很多家長會倍感無奈,有時還會有一種挫敗感,認為孩子不聽話或是與自己不親近。
案例
麗麗媽是一家公司的高級白領,平常很忙,經常要加班,所以和麗麗呆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太多,玩親子遊戲的機會相對也少。偶爾下班準點回家後,麗麗媽想要找麗麗玩,結果發現麗麗並不買賬,而且經常鬧脾氣,弄得麗麗媽很喪氣。
這天是周末,麗麗媽推掉了應酬,專門回家陪女兒玩。沒想到,媽媽主動示好,女兒卻不肯配合。媽媽給她講故事,她卻一個人坐在地板上玩洋娃娃;媽媽要和她玩過家家,她一定要等爸爸回來才肯玩,弄得媽媽左也不是,右也不行,氣得差點要訓斥麗麗。想到自己平時跟女兒溝通少,才造成今天的不愉快,麗麗媽總算是壓住了火。但這終究不是辦法,麗麗媽現在頗感苦惱……
其實麗麗媽遇到的問題,也是每個媽媽可能遇到的問題,隻不過麗麗媽的問題稍嚴重一些罷了。如果遇到遊戲時孩子不配合,家長到底該怎麼辦?有些聰明的家長,依據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出幾點心得:
1?孩子不配合問題在家長
孩子不配合,不應該是孩子的問題,而應該是家長本身出了問題。例如麗麗媽就是因為工作緣故缺少與女兒溝通。因此,家長需要先給自己打打氣,相信“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問題。隻有先自己樹立信心,才能和孩子做好遊戲。
2?投孩子所好
孩子是個**的個體,不管是一歲的小寶寶,還是幾歲的大寶寶,都有他自己的偏好。我們也就不能將他們當作灌輸的對象強迫他們了,強扭著牛吃肉是沒有效果的,搞清楚孩子的真正需要,孩子才願意配合玩。因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強迫他玩。
3?主動權交給孩子
一成不變的遊戲,孩子容易厭倦。家長也應該盡可能開動腦筋讓遊戲既富有趣味性又富有變化性。但既然是親子遊戲就要以孩子為主,最好是讓孩子來充當遊戲的主角,讓孩子來帶領媽媽開展遊戲,放手挖掘孩子的潛力,遊戲也就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遊戲就是讓孩子玩,不必弄得跟課程一樣正式。
4?要創造好的遊戲環境
選擇做遊戲的地點,最好是在沒幹擾因素存在的地方,比如:如果一家三口的遊戲,最好隻有三口人參加,周圍不要有太多的玩具或者開著電視,這樣會使孩子分心,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利用孩子的喜好,在陪孩子玩的過程中又可以讓孩子學會一些東西。這就要靠家長平時多觀察,多思考。
5?別吝惜美好的語言
家長千萬不要吝惜表揚和鼓勵。孩子同樣需要認可,有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誇獎幾句就能配合。
說到底,親子遊戲隻是一種輔助手段,主要還是家長自己要有信心。生活中,孩子在潛移默化間同樣會開啟智慧和視野,遊戲並不是唯一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