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心理太強怎麼辦?(1 / 2)

有句老話“兒大不由爺”,可許多家長會發現,“兒還沒長大,就知道跟老爹幹上了”。有的孩子兩歲多一點兒,就知道跟爸媽頂嘴或對著幹。讓他往東,他偏往西,而且越在人多的場合,越不聽話,很不給爸媽麵子。這讓家長很為難,打不能打,罵又不聽,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案例

蓓蓓兩歲零八個月就開始跟媽媽較上勁了。不管媽媽說什麼,她都會跟媽媽對著幹。媽媽喊她吃飯:“寶寶來,咱們該吃飯了。”她就說:“不吃飯,不吃飯。”媽媽讓她睡覺:“寶寶,來媽媽這兒,咱們一起躺下睡覺。”她就會邊跑邊喊:“不睡,不睡,我不睡。”

蓓蓓出生後,一直是外婆幫忙帶著。外婆很疼她,可她卻一點不領情,而且態度惡劣,不讓外婆睡床,也不讓外婆坐沙發。於是外婆問她,讓外婆坐哪兒。她就讓外婆坐電視上,或者窗戶上!盡管外婆不計較,可媽媽聽了卻很生氣,卻又不知該拿這個“小壞蛋”怎麼辦。

蓓蓓的表現,正是許多2—4歲兒童的反應。許多家長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經常和家長頂嘴、說反話、發脾氣。在3歲左右,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現為:心理發展出現**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幹涉自己的行動,一旦遭到家長的反對和製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判斷能力較強;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隻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並且**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候意味著孩子有其**自主的想法,不受幹預也不受支配,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所以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卻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家長教育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因此家長應該做到:

1?理解尊重孩子

孩子到了兩三歲,喜歡跟家長說“不”,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此時的家長對他們的行動就不要輕易加以幹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不要總用命令的口吻命令孩子“要這樣”或“不許那樣”,最好換個商量的語氣跟孩子交流,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餘地,如:“等你看完這個動畫片就去洗澡,好不好?”這樣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又能讓孩子容易聽話,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2?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應當符合孩子的實際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切忌要求過高,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過嚴的要求。如果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厭煩情緒,產生逆反心理。比如,當孩子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家長就應當征求孩子意見,給孩子留思考時間,或讓他玩完,或許諾他做完事再玩,讓他能夠逐步接受。爸爸媽媽切不可先強製壓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鬧,然後又讓步依順,這樣會養成孩子不服從成人要求的習慣。至於什麼時候要求、管教孩子,應該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