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破壞力太強怎麼辦?(1 / 1)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搞“破壞活動”,一個嶄新的玩具在他們手中,要不了多久甚至幾分鍾時間,就會被他們摔爛或被他們“肢解”,他(她)才不管給他(她)買玩具花了多少錢呢!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和引導孩子這種“破壞性玩耍”及其他不合“常規”的行為,以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呢?

案例

吃葡萄時,6歲的亮亮用手指頭把葡萄擰的稀巴爛,身上桌上地上一片狼藉。一般情況下,憤怒的家長會這樣做:“叫你吃東西也不好好吃,就知道亂玩?看你弄的多髒?別吃了!”亮亮媽媽卻微笑著坐在兒子身邊,問他:“你在做什麼呢?”

亮亮頭也不抬:“剝葡萄。”繼續稀巴爛,繼續狼藉。媽媽認真地看著他的傑作,然後媽媽也拿起一顆葡萄,開始剝。亮亮很快就被媽媽吸引了,他反問媽媽:“媽媽你在幹什麼呢?”媽媽不瞅他:“剝葡萄。”

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媽媽手裏的葡萄,一點一點變化,然後興奮地大喊一聲:“媽媽,你的葡萄變成了螃蟹!哈哈!”

沒錯,媽媽就是想把葡萄剝成一個物體,不過並沒有具體的意向,既然亮亮把它看成了“螃蟹”,那就是螃蟹吧。媽媽說“兒子,你那樣亂剝沒意思,你也剝一個東西給我看看?”

亮亮的興致被調動了:“好,媽媽你等著,等一下就好。”接下來,亮亮不是亂抓葡萄肉、不是亂擰葡萄汁,而是非常仔細地把葡萄沿著中心剝成一瓣一瓣,哈,變成了盛開的花朵!

亮亮開心極了:“媽媽,快看,一朵花,旁邊的是花瓣,中間的是花蕊。”真的呢,中間留下的葡萄籽,恰好就像花朵中間的花蕊哦。

孩子睜著一雙無知的大眼睛,對社會中的各類陌生事物充滿新鮮感,他們愛搞“破壞”是天性使然,是創造力萌芽的一種體現。家長需要明白並做好以下幾點:

1?破壞就是創造的開始

兒童在玩玩具的過程中,觀察到許多對他們來說非常奇妙的現象,繼而產生了疑問,他們希望能盡快找出答案,為此,他們不知深淺地摔玩具、拆玩具,甚至家中的貴重物品。而孩子的這些“破壞行為”既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萌芽。

2?孩子創造能力的喪失比貴重玩具的毀壞更讓人痛惜

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許多東西都成了他們的玩具。這種“破壞”行為有時會延續到小學,甚至中學。如果家長為了愛護玩具,不許孩子任意擺弄玩具,這些玩具對孩子來說就失去了意義,壓抑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潛能。不明白這一道理的家長常常本末倒置,隻知疼玩具,卻不痛惜孩子能力的喪失,使孩子剛剛萌生出的智慧幼芽被無情地掐掉了。

3?給孩子合理的引導

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拆卸的益智玩具,同時提供必要的說明。讓孩子明白,這些玩具是可以拆的,但不是任何玩具都可以拆。任何東西都有其原理和解決方法,不能靠摔解決問題。如果能合理利用孩子的這種天性,多方引導、鼓勵,就有利於孩子大腦發展及日後處事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了孩子濃厚的求知**,為今後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最後,還要提醒諸位家長一點:為了在不損傷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礎上減少經濟損失,最好不要將貴重物品放在孩子觸手可及的位置。

給孩子一點“破壞”空間吧,小孩愛“破壞”,失去的隻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