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寶貝是個聽話的“乖乖仔”或“乖乖女”,然而,卻很少有家長知道,孩子太乖、太聽話,並不一定就是好事。研究數據表明,有時乖得過頭的孩子,成年後未必有多大的出息,反倒是那些小時候令人頭疼的“小刺頭”,長大後有不少人成了各領域的精英人物。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太乖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主意識,不敢反抗,很容易受限製,不具備成功所需要的創造力。
案例
當別的媽媽都在發愁自己的孩子太鬧了,怎麼讓他老實點兒的時候,全全媽卻在為兒子太乖而憂慮!全全2歲半了,是一個非常規範的孩子。上幼兒園,老師講課,他很認真聽講,還愛回答問題。別的小朋友聽一會就跑掉了,就他還老老實實地坐著。在家裏也是按時吃飯、睡覺,即便是小朋友最怕的打針、吃藥這類的事,隻要你告訴他這個的重要性,他也會自覺去做,讓你覺得很省心。見到他的人都說他乖!
按道理媽媽應該感到高興,攤上這麼個乖寶寶!但媽媽在全全2歲的時候,發現全全見到陌生人就很膽怯,有時甚至會害怕得哭。這讓全全媽很擔心,於是就不斷創造機會,經常帶全全去陌生的環境,讓他和陌生的人接觸。
漸漸地媽媽發現全全不再那麼懼怕陌生的環境了,可是隻要換到一個新的環境或是遇到新的事物時,全全從不會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可以很快就融進去。全全會像一隻受驚嚇的小兔子一樣,躲在一邊偷偷觀察,隻有在爸爸或媽媽的帶領下,他才敢去接觸。
最近媽媽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全全沒有別的小朋友活躍,經常是傻傻地在一邊看,小朋友拿玩具時,他也總是讓別人先拿。再就是他也好像不太會和小朋友交往,尤其是和比他大的小朋友玩的時候。當人家把他喜歡的玩具搶走時,他就隻會說:“我傷心了,我都流眼淚了!”然後就傻站著。
媽媽多次教育他,如果那個玩具是你的,或你先拿到的,你可以不給,被搶走了可以去要回來,但效果好像不大。當然,如果在他熟悉的環境裏,他還是很優秀的。幼兒園裏的老師都很喜歡他,因為他乖、聽話、有秩序、自控能力強。比如他再喜歡的東西,如果不是他的,他也不會要。在家裏,也從來沒發生過不給買什麼東西就在地上打滾的事。全全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而且掌握的知識麵比一般的同齡孩子多。
全全媽很想讓兒子更大膽、更好地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卻一直苦於沒有對策。
全全媽的問題的確是讓有些家長很揪心的問題:孩子不是不乖,而是太乖了。那麼如何能讓孩子“乖得適中”呢?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改善:
1?家長要改變觀念
聽話的孩子不完全等於好孩子,他的內心可能潛藏著危機,對家長言聽計從的孩子,他的未來可能令人擔憂。
2?理性分析孩子得到表揚的原因
如果孩子總是受到老師的稱讚,家長就要分析孩子之所以得到表揚的原因,是因為幹淨整潔、聽話,還是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歸根到底,成為一個人雲亦雲的“好好先生”,並不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
3?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無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能本能地知道家長的疼愛,所謂的“安全感”是指讓孩子感受到家長不會因為他做錯事、說錯話,就收回對他的愛,不需要以“表現良好”來換取母愛或父愛。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敢於嚐試錯誤,克服困難。
4?給孩子多一些集體生活的經驗
孩子太乖、缺乏自我主張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要讓他在與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生衝突時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糾紛。能夠明白說“不”的孩子,自然心情會舒暢一些,也會自己主動交朋友。
5?家長經常反省一下自己
稱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應隻從家長省事的角度來誇孩子,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做事僅僅是為了討家長的喜歡,而事情本身卻缺少真正的價值。
6?新事物助孩子打開心靈的窗戶
多帶孩子出去接受新鮮的事物,不能讓孩子窩在家裏。新的事物會開拓孩子的視野,會釋放孩子的天性,孩子一旦接觸到新的事物,心靈的窗戶就會被打開,他也就不會再“乖”下去了。
過於聽話的孩子一般都是過於強勢的家長的教育成果,孩子需要有為自己辯護的權利,有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有實現自己想法的場合。特別是對那些本來就溫和內向的孩子,更需要鼓勵他提出屬於自己的看法。如果動不動就以冷漠、暴怒來懲罰孩子的做法,隻會使孩子壓抑自己的主張。對孩子太嚴厲,經常恐嚇,可能會使孩子的性格越來越內向、膽怯。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創造有利的環境,鼓勵孩子才是正確的選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