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新事物怎麼辦?(1 / 1)

人們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但事實上,很多孩子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對什麼都無所畏懼。情況恰恰相反,有許多孩子都會莫名地害怕,缺乏勇氣去麵對一些新事物或陌生的環境。顯然,孩子一旦形成了事事懼怕的習慣,進而養成了怯懦的性格,這對他未來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一個膽小如鼠的懦夫是絕無可能具有突破性的創造,更不可能成為社會精英的。

擔心與害怕是正常的,但過分的害怕卻是不正常的。通常5歲前的孩子都會有各自害怕的場景和事物,但是他們究竟在怕什麼呢,家長如何來幫助他們克服內心的緊張呢?

案例

五歲的西西有一天突然宣布,他長大了,要當一個“男子漢”。洗澡時他再也不要像個小屁孩似的坐在浴缸裏洗澡,而要學爸爸媽媽那樣淋浴。可是當他第一次淋浴時,就嚇得驚聲尖叫,匆匆忙忙結束了。與其說他是洗完澡離開的,不如說他是像隻落水小狗一樣逃掉的。

媽媽問他究竟怕什麼,西西卻怎麼也說不清楚。之後,西西還是堅持淋浴,但一定要讓媽媽站在身邊他才安心。細心的媽媽發現每次西西淋浴時,總是緊張地抬頭看上麵的洗發水、沐浴露等一些瓶瓶罐罐。經過回憶,媽媽終於想起來了,有次西西洗澡時,一瓶沐浴露沒放好突然掉下來砸了他的小腦袋,當時把他嚇得夠嗆。現在想來,這件事給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以至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害怕不知何時那瓶子又會砸了下來。

西西的擔心在大人眼中,似乎根本就不是一個事兒。但對於孩子來講,生活中這類真真假假的恐怖事還真不少:小區裏有凶巴巴的大狗;害怕被壞人賣掉,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害怕被關進黑屋子裏……其實,孩子的擔心是一種天生自我保護機製的結果,很多時候能夠幫助他避開危險境地。為了不讓孩子總是籠罩在對某種事物的恐懼感中,家長要想辦法幫他渡過難關。

通常每個年齡段的孩子,害怕的事物是不一樣的,但所有孩子最害怕的是不熟悉的東西。對於任何他沒有見過的東西、沒有聽過的聲音都會感到非常害怕,即便是這些東西根本就是無害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吸塵器是用來清潔房間的,但是他會擔心那個吸灰塵的大口會不會把他也吸進去。作為家長應該及時給予幫助。

1?找到緣由,對症下藥

2~3歲的小孩子還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爸爸媽媽要細心觀察,找到原由。一般來說,用視覺的具象辦法可以解除孩子的恐懼感。譬如:孩子因為害怕掉進浴缸內被水吞沒,那麼就找東西把浴缸遮擋起來,孩子就不會再害怕了;孩子害怕老鼠,那就給孩子講有關老鼠的故事,或者給孩子看動畫片裏的老鼠形象,讓孩子對老鼠有了形象生動的認識,再見到時通常也就不會感到太害怕了。

2?幫助孩子區分現實和虛幻

對4~5歲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恐懼主要是來自想象力。他們不僅會對親眼看見的東西感到害怕,經過他們小腦袋瓜想象加工的各種場景,也會讓他們擔心不已。他們會擔心如果家長不在,晚上一隻凶惡的大灰狼可能會趁自己睡著了,偷偷溜進房間把自己叼走……對於這時的孩子,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為孩子解釋可能發生的事。譬如,有的孩子一看小狗朝自己跑過來,就會嚇得尖叫或大哭。爸爸媽媽就應該試著給他解釋小狗的習性:“小狗是通過鼻子聞來認識朋友的,他跑過來就是想聞聞你,看要不要和你做朋友,汪汪叫是小狗狗在說話,寶寶不用害怕……”

3?要在孩子身邊,鼓勵孩子學會麵對

孩子在晚上容易做噩夢,家長要給予一定的照顧,當然最好還是讓孩子堅持自己睡,不然,反而會強化孩子的依賴感。如果孩子因為害怕遲遲不肯嚐試有些玩具,可以讓他在旁觀看別人玩,當他想嚐試時給他點鼓勵。絕對不要取笑孩子或者強迫他去麵對恐怖的場景,更不要縱容孩子的害怕情緒,這樣會讓孩子有真處於危險境地的感覺。

除了上述幾種情況,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孩子通過害怕新事物,來引起大人的關愛,也就是撒嬌撒出來的害怕。對待這種情況,家長最好能“狠”下心來,不對他的恐懼給予理睬,而是啟發和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在不作任何代勞的前提下,給予孩子需要的情感上的支持,這可以幫助孩子變得**、自信。隨著自信發展起來了,孩子就能體會到自信和**的喜悅,也就不會有恐懼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