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各就其國,漢王赴南鄭。張良該回韓國去了,但他先送漢王至中途。拜辭之際,張良建議漢王燒絕所經的棧道,示楚霸王以無東還之意。漢王從其議,楚霸王果然不以漢王為憂了。
楚霸王一到彭城,就強迫義帝遠徙靠近五嶺的郴縣。不久,密令衡山王和臨江王,襲殺義帝。這位本來就隻是象征性的共主,連象征性也隨著他的血肉之軀一起消失了。
本來不是象征性的韓王成,這時也變成象征性的。楚霸王不許他就國,他由張良陪同隨楚霸王遷居彭城,徒為寓公。
楚霸王的貢獻是擊敗秦軍的主力。軍事上,他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雄傑,叱吒則風雲變色,喑嗚則山嶽崩頹。然而,政治上,他全無遠見卓識,戀舊複古,倒行逆施,以至變統一為分裂。他視諸侯為傀儡,生殺予奪,概由己出。無奈傀儡難得,叛服無常的諸侯彼此攻伐不止,乃如重演春秋戰國故事。
(第九節漢興
漢王跋山涉水前往南鄭,途中就有一些將士逃回楚地去了,軍中常唱楚歌以寄鄉思。官位還不高的韓信,後來佐漢王平天下,用兵若有神助,這時也開過小差。
韓信,淮陰(今名仍舊)人,少貧。項梁渡淮水,韓信仗劍相從。項梁死,韓信從項羽,為郎中。韓信以其兵略說項羽,項羽漠然置之。漢王入漢中時,韓信去楚投漢,初為連敖,後遷治粟都尉。
丞相蕭何曾與韓信深談,歎為奇才。韓信因漢王未予重用,一度逃亡,為蕭何追回。《史記·淮陰侯列傳》記其事曰:“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上複罵口:‘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漢王思賢若渴,從蕭何議,設壇場,具禮節,拜韓信為大將,全軍因事出意外而大驚。
漢王向韓信求教,問以如何東爭天下。韓信說,主要對手是楚霸王。楚霸王勇悍過人,但隻是“匹夫之勇”;慈愛待人,但隻是“婦人之仁”;所任唯親,“諸侯不平”;所過喜殺,“天下多怨”。“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邯、欣、翳三王為秦人所痛恨,“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漢王大喜,軍務悉委韓信處置。
漢王一行到南鄭不過三個多月,就北上關中,降塞王欣和翟王翳,圍雍王邯於廢丘(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定三秦。這時,楚、齊正在交戰,楚軍燒殺,齊軍頑抗。
公元前205年———漢王二年,春,漢軍出函穀關。楚霸王殺韓王成,張良重投漢王,漢王以張良為成信侯。漢軍與塞、翟、魏、殷、河南五諸侯兵共56萬人,攻克彭城。漢王以為大局已定,連日與諸將會飲。楚霸王親率精兵僅3萬人自齊魯回救彭城,一鼓作氣,大破漢軍。漢軍崩潰,死20餘萬人。漢王突圍西走,途中問張良,何人可與共成大業?張良答以黥布、彭越、韓信三人。黥布為九江王,與楚霸王不和;彭越是自成一部的義軍將領,未受封,曾與齊共反楚;至於韓信,則是漢軍的主將。後來漢勝楚,果然是這三人出力最多。
漢王收散兵,守滎陽。而後漢軍拔廢丘,殺章邯。
公元前204年———漢王三年,廣野君酈食其建議漢王複立六國之後,以為如此則諸侯必叛楚而從漢。漢王從其言,讓人刻好了六國的印。命酈食其出使行封。酈食其將行未行時,張良謁見漢王,漢王正在進食,說起此事,張良以為斷不可行。《史記·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