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滅楚必秦,亡秦必楚(3)(1 / 3)

應秦王政強硬要求,韓國送韓非到秦國。秦王政欽佩韓非的學術,可是並不相信韓非的忠誠。李斯和姚賈主張殺韓非,秦王政從其議。

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韓非自盡於獄中。

公元前230年———幽王八年,秦滅韓,虜韓王安。是年,華陽太後去世。

秦軍連年攻趙國,雖不無所獲,但一再為趙將李牧所敗。李牧用兵,奇正相濟。曾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匈奴不敢窺塞,以功為大將軍。領兵禦秦,屢戰屢捷,以功封武安君。公元前229年———幽王九年,秦人重賂趙王遷寵臣郭開,令其誣李牧謀反,趙王遷信以為真,李牧竟被捕殺。其明年,秦滅趙,虜趙王遷。趙王遷子嘉奔代,為代王。

《戰國策·中山策》雲:“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

既滅趙,秦王政大喜。

秦滅趙之年———即公元前228年,幽王去世,無子。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

哀王立僅兩月餘,為其庶兄負芻之黨所殺,負芻自立為王。

公元前226年———負芻二年,秦將王賁引兵攻楚,取十餘城。

同年,秦軍攻克燕下都,燕王喜遷都遼東。

公元前225年———負芻三年,秦滅魏,降魏王假。

三晉俱亡,楚國失去了正麵和側翼的屏蔽,不得不竭其全力與秦人苦鬥了。

滅楚,要比滅韓、趙、魏難得多,這是秦王政也明白的。秦國有一位年輕的將領李信,上年攻燕時,曾率數千兵窮追並捕獲燕太子丹,頗為秦王政所愛重。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所記,滅魏後,秦王政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答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政用同樣的話問王翦,王翦答道:

“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於是,命李信、蒙武將兵二十萬擊楚。王翦以病求辭,返裏養老。李信所部攻平輿(在今河南平輿北),蒙武所部攻寢(在今河南沈丘東南),俱獲勝,乃引兵西行,相約會於城父(別稱父城,在今河南寶豐東),未至。楚軍尾隨李信所部三日三夜,李信不知。楚軍突襲李信所部,大勝,衝破秦軍兩座營壘,殺死秦軍七名都尉,秦軍敗走。楚軍士氣大振,繼續西進。

秦王政聞報,急不可耐,親自趕到王翦的家鄉,向王翦道歉,並說:“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所謂六十萬人,實即當時秦國所能征發的甲士總數。要把全國的軍隊交給一位將軍指揮,這對國君來說,是讓別人把自己的命根攥在手心裏,弄不好,等於倒持泰阿。可供秦王政選擇的方案太少了!要麼不用王翦,從而使秦軍遭受更大的損失;要麼用王翦,從而冒弑篡的風險。時間緊迫,秦王政不能再猶豫了,當即準王翦所請。公元前224年———負芻四年,王翦、蒙武將秦軍六十萬人攻楚。

這是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但要擊滅楚國還未必就夠用。楚國也征發了所能征發的全部甲士,派到西線去抵禦秦軍。王翦的戰略是避銳擊怠,以求穩妥。最初,秦軍堅壁固守,不為楚軍挑戰所動。王翦讓士兵吃好,喝好,適當洗沐,充分休息,有時與士兵一起進食,對士兵關懷備至。過了一些日子,王翦聽說士兵愛做“投石、超距”之類遊戲,表明他們精力充沛、鬥誌旺盛,認為可以相機出戰了。

楚軍可能發生了給養困難,向東轉移。王翦命令精銳部隊迅即追擊,其餘部隊全線跟進。秦軍擊敗楚軍,占領了北起陳郢、南至平輿的許多城邑。秦王政大喜,巡遊至陳郢。大將軍項燕與昌文君率楚軍主力轉戰淮北,心勞力絀。秦軍大破楚軍於蘄(在今安徽宿州東南),昌文君戰死,項燕自殺。這時,負芻及其臣僚坐困淮南,不知所措。

公元前223年———負芻五年,王翦、蒙武麾師南下,攻拔壽郢,席卷淮南,俘獲負芻,滅亡了楚國。秦設楚郡領淮水中遊故楚地。

其明年,秦平定江南和江東,設長沙郡、九江郡、會稽郡。同年,秦滅燕,虜燕王喜。又滅代,虜代王嘉。

又明年為公元前221年,秦滅齊,虜齊王建。於是,六國盡滅。

戰爭的暴風驟雨,在九州大地上霎時停息了。秦國的君臣興高采烈,六國的遺老遺少憤懣、頹唐。民眾則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他們瞻前顧後,有希望也有懷疑,有欣慰也有惶恐。

(第五節四海一

天有偏覆,地有偏載,古代文明的搖籃不出北半球的中熱帶到暖溫帶,大致在北緯15°~45°之間。西方的古代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區域,東方的古代文明中心則不妨說在“海中地”區域。“海中地”,貌似怪誕,其實它正是我們先民的觀念。《尚書·益稷》所講的“外薄四海”的“四海”,就是《禮記·祭義》所講的東、西、南、北四個海。“四海”真假各半,東邊和南邊確實有海洋,西邊和北邊則隻有湖泊而沒有海洋。古人的地理知識還比較貧乏,在他們的想象中,遠方的湖泊變成了海洋。中國的西南邊群山糾紛,西邊、西北邊、北邊則除山嶺外還有荒原、戈壁、沙漠,它們連同東邊、南邊的海洋,構成了環抱著中國的天然屏藩。古代的中國處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自成一體。在我們的先民看來,四海之內即普天之下。《論語·顏淵》記孔子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