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滅楚必秦,亡秦必楚(2)(1 / 3)

《史記·魏世家》記信陵君論天下大勢,其言曰:“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後,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韓上黨而攻強趙,是複閼與之事,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背)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於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穀,行三千裏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若道河外,倍(背)大梁,右上蔡、召陵,與楚兵決於陳郊,秦又不敢。故曰:

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

公元前247年———考烈王十六年,信陵君由趙返魏,受上將軍印,為合縱之謀。春申君上言考烈王,以淮北近齊,宜置郡,願獻所封十二縣。考烈王改封春申君於江東,以吳國故墟為都,整修城池,改其“破楚門”為昌門。是年,信陵君遣使以伐秦之議遍告諸侯,諸侯尊其賢,重其義,俱各踴躍。信陵君合魏、韓、趙、楚、燕五國兵以攻秦,破蒙驁所部秦軍於河外,進逼函穀關,秦兵不敢東向。秦人重賂已故魏將晉鄙的部屬,使之進讒於魏安釐王。魏安釐王奪信陵君兵權,諸侯乃散縱而罷兵。

是年,秦莊襄王死,子政立。秦軍繼續東征,割三晉之地。

公元前244年———考烈王十九年,廉頗為趙悼襄王所疑,憤而去趙奔魏。春申君遣密位迎廉頗至楚,考烈王以廉頗為大將。然而,廉頗老矣,在楚為將而無功,抑鬱不歡,死後葬於壽春(在今安徽壽縣)。

公元前241年———考烈王二十二年,諸侯合縱,春申君為主謀,考烈王為縱長,由趙將龐煖率趙、楚、魏、韓、燕五國兵攻秦。到了函穀關,秦兵大出,五國聯軍敗走,考烈王歸咎於春申君。

韓、魏兩國受秦軍連續攻擊,疆土日蹙,秦軍前鋒離陳郢愈來愈近。春申君從門客朱英之議,請考烈王徙都於壽春,是為壽郢。

此後,春申君常就封於吳,而仍為令尹。

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深以為憂。這時,從趙國來了一個李園,其妹貌美。李園有意獻其妹於考烈王,但聽說考烈王不宜子,乃先獻其妹於春申君。不久,李園妹有孕。於是,一個離奇的陰謀就在宮廷外開花而在宮廷內結果了。

《史記·春申君列傳》記:“李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

據《越絕書》,李園妹名環。

事有湊巧,李園妹產一男。考烈王晚年得子,大喜,當即立為太子,以李園妹為王後,而李園則由此而受寵用事。

李園唯恐春申君泄漏秘密,暗中蓄養死士,以便尋機殺春申君滅口。公元前238年———考烈王二十五年,王病,將死。朱英向春申君獻計:王死,即殺李園。春申君以為李園無害,不聽。《史記·春申君列傳》記:“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

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

‘何謂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

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

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麵稱孤而有楚國?此所謂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對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此所謂毋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

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朱英獻計後十七日,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先入王宮,在棘門內埋伏死士。待春申君入棘門,死士齊出,殺春申君,斬其首,投之於棘門外,盡滅春申君族人。

春申君挾異智,居相位,而不免於身死人手,似屬偶然,實非偶然。論膽略和才識,他是有餘的;論知人而善任,他就不足了。

考烈王二十二年合縱伐秦之所以失利,主要是因為命將不當。《戰國策·楚策》記春申君以臨武君為將,魏加指出臨武君曾為秦軍所敗,如驚弓之鳥,“故瘡未息”,“驚心未去”,射者隻要“引弓虛發”,它就會“聞弦音引而高飛”,因故瘡複發而墜地,由此,“不可為拒秦之將也”。門客汗明曾向春申君指出知人不深的缺點,亦見《戰國策·楚策》,其文雲:“汗明見春申君,候問三月而後得見,談卒,春申君大說(悅)之。汗明欲複談,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息矣。’汗明憱焉曰:‘明願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與堯也?’春申君曰:‘先生過矣,臣何足以當堯?’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與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言之。君之賢實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也。今君一時而知臣,是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也。’春申君曰:‘善!’召門吏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見。”春申君雖優遇汗明,但不能用其言。門客三千,真正能為春申君劃策效力如朱英的卻絕無僅有。《戰國策·楚策》又記唐且以博戲有一梟五散共六棋為喻,向春申君進言,其文雲:“今君相萬乘之楚,禦中國之難,所欲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梟棋之所以能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梟之不如(按,‘不如’兩字衍)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為天下梟,而令臣等為散乎?”春申君年事愈高,為相愈久,其自信乃愈甚。於是,對朱英所獻的良策,就不能聽而用之了。後人悲其事,如葛立方《韻語陽秋》卷7雲:“嗚呼!朱英之言盡矣,而春申不能必用;李園之計巧矣,而春申不能預防;春申之客眾矣,而無一人為春申殺李園者。”《史記·春申君列傳》文末記:“太史公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製於李園,旄(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