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滅楚必秦,亡秦必楚(1)(2 / 3)

州侯、夏侯、鄢陵君、壽陵君,名氏不詳。其中,州侯乃令尹,最為惡劣。《韓非子·內儲說》雲:“州侯相荊,貴而主斷。荊王疑之,因問左右。左右對曰‘無有’,如出一口也。”《荀子·臣道》以為:“楚之州侯……可謂‘態臣’者也。”“態臣”,應為善作態以惑其君的權臣。

頃襄王任莊辛以政,正是所謂亡羊而補牢。其晚年能保境善鄰,莊辛與有力焉。

楚人收複江旁十五邑時,白起正在攻魏,取其兩城。其明年,秦相穰侯攻魏,斬首四萬,直逼大梁,魏割三縣以請和。秦受魏所割地,而不與魏和。又明年,秦遣客卿胡陽攻魏,斬首十五萬。魏兵挫地削,楚則得以偏安於東境。

公元前272年———頃襄王二十七年,三晉攻燕,秦助三晉。楚以景陽為元帥,也揚言攻燕,而其實襲魏。當時楚軍複振,而景陽為名將。據《淮南子·氾論訓》所記,景陽嗜酒好色,但能“威服諸侯”,“功名不滅”。

同年,楚、秦通好。楚太子完由黃歇為傅,入秦為質。

公元前269年———頃襄王三十年,秦攻趙。趙奢善治兵,大破秦軍。公元前263年———頃襄王三十六年,王病危,遣使至秦求太子完歸國,秦昭襄王不許。先是,宣太後已被廢,穰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俱被逐。此時範雎為秦相,黃歇與範雎友善。《史記·春申君列傳》記黃歇說範雎雲:“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若不歸,則鹹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願相國熟慮之。”範雎以黃歇所言為然,報告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允許黃歇先回陳郢去探視頃襄王病情輕重,待回報後再作計議。黃歇所憂慮的是:如頃襄王病故,而太子完在秦不得歸,則陽文君之子將繼位為王,對太子完和黃歇都將大不利。經黃歇設計,太子完化裝為禦者,隨楚使歸國。黃歇詭稱太子完因病不能見客,本人則需隨侍太子完而不能回國。估計太子完一行出關已遠,黃歇才報告秦昭襄王:“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願賜死。”秦昭襄王大怒,要黃歇自殺。範雎進言:“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當時秦、楚交好,使秦得以專力對付三晉;如秦、楚反目,將對秦不利。於是,秦昭襄王允許黃歇也回楚國去。

(第二節春申君始榮終枯

公元前263年,秋,黃歇回到陳郢不過三個月,頃襄王就病故了。熊完繼立,是為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令尹,封為春申君,賜以淮北地十二縣。是年,楚割州邑予秦,其地界乎秦楚之間,在今湖北洪湖東北。

當時,齊有孟嚐君田文,趙有平原君趙勝,魏有信陵君魏無忌,與楚春申君俱以賢聞於諸侯,禮賢收譽,輔國專權。信陵君和春申君各有食客三千人,孟嚐君和平原君的食客大概也不下此數。

公元前261年———考烈王二年,楚攻魯,割其地。

公元前260年———考烈王三年,秦攻趙,白起所部秦軍與廉頗所部趙軍相持於長平(在今山西高平西北)。廉頗治軍嚴謹,臨敵慎重,白起不能得誌。趙孝成王為秦人離間之計所惑,命趙括代廉頗為將。趙括乃趙奢之子,熟讀兵書,善言兵事,年少氣盛,以為天下莫能當者,然而不諳韜略,上卿藺相如譏其“不知合變”。趙括舉措冒失,落進白起的圈套,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達四十餘日,糧盡。

趙括突圍時被秦軍射死,趙軍投降後被秦軍全數坑殺。這是一場空前慘烈的戰役,也是一場空前殘忍的屠殺,趙國損失將士達四十五萬。其明年冬初,秦將王陵引兵圍邯鄲。複明年,秦以王齕代王陵為將。又明年為公元前257年———考烈王六年,邯鄲久圍不解。平原君夫人為信陵君姊,奉書向魏安釐王和信陵君求救。魏安釐王遣將軍晉鄙領兵十萬救趙,但受秦人恐嚇,命晉鄙在中途堅壁自守、勒兵不進。

平原君見事急,挑選既有勇力又有才略的門客二十人,準備突圍到楚國去求援。因條件太高,平原君隻挑選到十九位合格的門客。

這時,有門客毛遂向平原君自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平原君問毛遂:“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答道:“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