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從極盛到頓衰(5)(1 / 3)

古希臘隻有三種樂器———兩種弦數不同的豎琴和一種雙管蘆管,可以為唱詩者伴奏,然而不能合奏。明乎此,就不難了解楚國在音樂領域內是何等超軼絕塵了。藝術愈抽象,楚人就愈擅長。他們拙於敘事詩,而巧於抒情詩;拙於毫不抽象的雕刻,而巧於全然抽象的音樂。

先秦的十二律名見《國語·周語》,當然是周十二律。楚自有其十二律名,與周十二律名隻有一個姑洗是相同的。

先前,禮與樂“相須為用”,如《通誌·樂略》所雲:“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到了楚文化的鼎盛期,禮崩樂壞之勢已無可挽回。樂舞所娛的對象,不再以神為主了,在貴族中是以人為主,在平民中是神與人共之。《招魂》和《大招》所描寫的,即以人為主;《九歌》所描寫的,則為神與人共之。進入戰國中期之後,輕鬆活潑的鼓樂和管樂、弦樂日盛一日,使莊嚴典雅的鍾磬為之黯然失色。

楚文化很有開放性和創造性,楚樂舞也這樣。《招魂》和《大招》說到的“趙簫”、“鄭舞”、“吳歈”、“蔡謳”和“代、秦、鄭、衛”等,都是楚人引進的異族、異國的樂舞。同時楚人發展了描摹楚鄉風情、顯示南國風韻的樂舞,即《涉江》、《采菱》、《揚荷》 (《揚阿》)、《勞商》、《激楚》等等。《激楚》在楚國宮廷樂舞中的地位,猶如唐代梨園的《霓裳羽衣》。《招魂》雲:“宮庭震驚,發《激楚》些。……《激楚》之結,獨秀先些。”“宮庭震驚”的原因,或許是樂聲大作,令人不禁心動神搖吧!“結”同“髻”,是舞女的發式。演出《激楚》的舞女,發式特別時髦。從楚樂舞的發展曆程來看,可以說越有開放性就越有創造性。

《文選》所錄傳為宋玉所作的《對楚王問》雲:“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雖說“其曲彌高,其和彌寡”,畢竟雅俗兼備,是以各盡其歡。

楚人的舞態,如《九歌》所描寫的,有“偃蹇”、“連蜷”之美,有“翾飛兮翠曾”之妙,雖可意會而不易名狀。1941年長沙黃土嶺戰國楚墓出土彩繪漆奩一件,上有《小胥憩舞圖》:“細腰舞女11人,莫不廣袖長袍,或正在練功,或正在小憩。”湖北省歌舞團創作和演出的《編鍾樂舞》,女演員多作“三道彎”身姿,模擬楚舞,可謂庶幾近之。

(第七節屈原和宋玉

屈原,名平,後人多稱其字,約生於公元前340年,約卒於公元前277年。屈氏在楚國曾是一個顯赫的家族,春秋時代世選莫敖,戰國時代漸趨衰微。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記,屈原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正統教育,“博聞強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壯歲入仕,“為楚懷王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然而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與屈原同列,向懷王進讒,誣屈原貪懷王之功以為己有,懷王由此而疏遠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職。

秦大破楚於丹陽、藍田之後,屈原受命使齊以修好。回郢都後,一再進諫,始則勸懷王殺張儀,繼而勸懷王不入秦,懷王俱不從。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讒見斥。郢都淪陷以後,屈原流徙於江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