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王厭聽逆耳之言,喜聽順耳之言,因此,敵方的甘言也比己方的忠言更能使他聽從。這次也這樣,他又相信秦人,決定到武關去與秦昭襄王結盟了。
秦昭襄王派一位將軍到武關,秘密布下伏兵,公開張出秦王的旗號。楚懷王進武關後,才發現秦昭襄王不在。秦軍封閉了武關,強迫楚懷王一行前往鹹陽。秦昭襄王在章台會見楚懷王,不用對等的禮儀,而使楚懷王如藩臣之朝天子。這時,楚懷王才後悔沒有聽昭襄王可簡稱昭王,一如惠文王可簡稱惠王。從昭雎勸阻,但已無濟於事了。秦昭襄王把楚懷王軟禁起來,脅迫他把巫郡和黔中郡奉送給秦國。巫郡北接已為秦人所奪的漢中郡,南連仍為楚人所有的黔中郡,原名巴郡,在秦人取巴地之後才改稱巫郡的。這事,在《史記·秦本紀》中,隻有輕描淡寫的一筆:“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在同書《楚世家》中,則所記較詳。
懷王雖昏庸,但還有先君愛國的傳統精神,斷然拒絕了昭襄王的要求,寧可身囚異國,也不割讓故國的尺寸河山。於是,秦人遇到了僵局。
楚人遇到的卻是危局,舉國無君,焉得久長?大臣緊急商議,意見分歧。鑒於國君在秦國為囚,太子在齊國為質,許多大臣主張立懷王庶子子蘭為王。昭雎力排眾議,《史記·楚世家》記:“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背)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在說服多數大臣之後,昭雎自請為使赴齊。齊王打算要挾楚人獻出淮北才讓太子橫離開齊國,因齊相勸阻而止。齊相認為,如果郢中另立新王,齊國將留下無用的人質而背上不義的名聲。
太子橫回國即位,是為頃襄王。《史記·楚世家》記楚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秦昭襄王見楚人不為所動,惱羞成怒。其明年為公元前298年———頃襄王元年,秦師出武關襲楚境,大敗楚師,斬首五萬,取析邑及其周圍十五城。楚人在軍事上雖無力逐秦人於國門之外,在外交上卻頗有所獲。齊、韓、魏合兵伐秦,秦師受挫,三國聯軍進逼函穀關。又明年為公元前297年———頃襄王二年,懷王逃出賓館,準備逃回楚國。因秦、楚之間的通道已被秦人封鎖,乃間道兼程逃往趙國。
趙國邊將拒絕懷王入境,懷王打算改道逃往魏國,正當其時,追索懷王的秦師趕到了。懷王不得已,隨秦人回鹹陽。未幾,一病不起。
公元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客死於秦國。秦昭襄王沒有料到懷王的態度如此強硬,這時深感棘手,不得已,歸懷王之喪於楚國。齊、韓、魏聯軍進攻函穀關,秦人求和,把先前侵奪的土地歸還一些給韓、魏兩國,三國聯軍才退出了函穀關。趙國趁著齊、韓、魏三國專力伐秦的良機,攻滅了中山這個夾在大國中間的小國。
楚國為懷王舉哀,《史記·楚世家》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懷王誤國,但也愛國。他頭腦糊塗,但意誌剛強。他容易為甘言所欺,一而再,再而三,死而後已,但絕不為威武所屈。為了維護社稷,不惜獻出生命。誤國誤得荒唐,愛國愛得卓絕,這就是懷王的特點。秦昭襄王怎麼也不會想到,軟禁懷王的結果卻是挽救懷王。如果懷王沒有受軟禁之苦,他所能留給楚人的恐怕大半是怨恨。
軟禁使懷王橫下一條心,寧客死他鄉,也決不捐棄國土,就憑這一點,他贏得了幾代楚人的尊重和懷念。
懷王歸葬之時,楚人的心情一如楚辭《招魂》所雲:“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第四節栽郢淪陷
頃襄王承懷王餘弊,即位於風雨飄搖之秋。他是一位典型的庸主,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作為,一切政務由大臣裁決。
公元前295年———頃襄王四年,楚國歲饑,秦國以粟五萬石贈楚國,這是秦國為緩解孤立處境和改善殘暴形象而行的權宜之計,當時的秦相是穰侯魏冉。
經過短暫的調整,從公元前294年起,秦人向韓、魏兩國發動了空前淩厲的攻勢。公元前293年———頃襄王六年,左更白起帥秦師大破韓、魏、周聯軍於伊闕(在今河南洛陽南),斬首二十四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