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的晉楚弭兵之盟,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所喜的,是晉楚雙方都同意弭兵了;所憂的,是彼此仍相互猜疑,相互戒備,會盟時仍在明爭暗鬥。楚人袍裏藏甲,晉人驚呼“楚氛甚惡”。為了爭先歃盟,幾乎不歡而散。自然,當初誰也不會對它抱太大的希望。可是,這次弭兵之盟果然給晉楚兩國帶來了蔭及幾代人的和平。40年之後,即在公元前506年,晉定公與若幹諸侯會於召陵,謀伐楚國,但未與楚師交戰就散夥了。後來,晉分為韓、趙、魏三國。公元前413年,楚伐魏,楚與晉才重啟戰端,這時上距公元前506年已達93年。從弭兵之盟算起,晉楚之間的和平曆一又三分之一個世紀。經驗使晉楚雙方都認識到:他們爭戰不已,時而晉勝,時而楚勝,實際是兩敗俱傷。晉在北方,楚在南方,各自都還大有用武之地。從弭兵之盟起,晉楚雙方都專注於自己周圍的中小國家了。
已經控製了長江中遊的楚國,其主要對手是控製著長江下遊的吳國。吳國從壽夢起,開始積極吸收中原的文化。壽夢死,子諸樊立。
諸樊死,弟餘祭立。積四十年之功,其文化已頗有起色。公元前544年,餘祭被越人戰俘刺殺,弟夷昧立。是年,夷昧弟公子劄(季劄)到“上國”訪問,通報夷昧即位。公子劄訪問了魯國,要求“觀樂”———即欣賞歌舞,對每套歌舞都發表了中肯的評論。他還訪問了齊、鄭、衛、晉諸國,與晏嬰、子產、蘧瑗、叔向等賢臣相友善。
公子劄出訪時經過徐國,徐君對他的佩劍有掩飾不住的強烈興趣,但不便求索;公子劄則因使命未畢,而不便獻贈。歸途中又經過徐國,徐君乃已謝世,公子劄不勝傷懷,特意拜謁其塚,解下所佩的寶劍掛在塚旁的樹上,拜辭而去。公子劄的學識和品格傾動“上國”,改善了吳人的國間形象。此後數十年內楚人的勁敵,就是這個方興未艾的吳國。
(第一節靈王以政變始
掩在康王和屈建支持下推行的兵賦改革,觸犯了一些權貴。康王和屈建相繼去世,掩仍為司馬,但已孤立無援。公元前543年———郟敖二年,令尹公子圍擅自殺死掩,並侵吞了掩的家產。令尹如此獨斷專行,對郟敖是不祥之兆,但郟敖可能還渾然不覺。《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芋尹申無宇稱讚掩是“善人”,並說:“善人,國之主也。”
鄭國的執政大夫良霄(伯有)與子晳、子皮等不和,喜酗酒,好奢靡。良霄模仿楚宮,造了一個地下樂室,常常徹夜在其中飲酒、擊鍾,是年,子晳攻殺良霄。經子皮推薦,子產(公孫僑、公孫成子)繼為執政大夫。
楚宮的壯麗,使來訪的北方諸侯為之心動。魯襄公對楚宮尤為醉心,他在都城裏仿造了一座小型的楚宮。公元前542年春,這座楚宮落成,魯襄公隨即住了進去。同年夏,魯襄公死在楚宮中。
公元前541年———郟敖四年,春,公子圍納鄭國豐氏女為夫人,親自去迎娶。隨行甲士甚多,所攜兵器甚精,將入鄭都時,鄭人指責他包藏禍心。無奈,公子圍命隨行甲士倒懸箭囊,以示囊中無箭,鄭人才讓他和隨從入城。迎親成禮之後,公子圍到虢邑(在今河南鄭州北)參加諸侯的盟會,盛裝一如國君,由兩名衛士執戈前導也一如國君。對此,諸侯的隨從大夫頗有微辭。蔡國的子家替公子圍辯解說,公子圍早就住在楚王的蒲宮裏了,現在用楚王的儀仗不算過分。太宰伯州犂為公於圍掩飾說,公子圍的儀仗不是自己要置辦的,是楚王借給他的。這些浮辭,都隻能是欲蓋彌彰。
公子圍認為伯州犂同他貌合神離,伍舉對他則忠貞不貳。是年秋,公子圍命其弟宮廄尹子晳(公子黑肱)到北部邊境去督辦築城事宜,命伯州犂相助,這是有意把他們打發到遠離郢都的地方去。
是年冬,公子圍到鄭國去聘問,命伍舉為副使。未出國境,獲悉郟敖病重,公子圍把使命交伍舉代理,自己立即趕回郢都。趁著探望郟敖病情的機會,公子圍縊殺了郟敖,還殺死了郟敖的兩個兒子。
這場血腥的政變發生之後,公子圍弟子幹(公子比)奔晉避禍,子晳奔鄭避禍,伯州犂被公子圍派人刺殺。
楚使到鄭國告喪時,伍舉正在鄭國。《左傳·昭公元年》記伍舉問楚使,如鄭人問到楚國嗣君為誰,何以應答?楚使說可答以“寡大夫圍”,伍舉認為措辭宜含蓄,讓楚使改答“共王之子圍為長”。
公子圍改名虔,自立為王,是為楚靈王。以罷(子蕩)為令尹,以啟強為太宰。
公子圍的政變蓄謀已久,據《左傳·昭公十三年》所記,先是,他曾卜為王,不吉,大怒,扔掉龜甲,咒罵蒼天,大聲叫道,連這小小的天下都不肯給我,我一定要自己去奪取天下!殺郟敖後,他如願以償了。
靈王初即位時,晉有賢臣叔向(羊舌肸),鄭有賢臣子產,齊有賢臣晏嬰,北方比較安寧。
叔向和子產又是對手,又是朋友。《呂氏春秋·求人》記錄的一則故事說:“晉人欲攻鄭,令叔向聘焉,視其有人與無人。子產為之詩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叔向歸曰:
‘鄭有人,子產在焉,不可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可攻也。’晉人乃輟攻鄭。”當時在國間交往中流行斷章賦詩,借助於眾所周知的詩句,以比喻或象征等手法,委婉而明確地把信息傳達給對方。上引詩句出自《鄭風·褰裳》,子產以人際的戀情喻國間的交誼,又有和好的誠意,又有對抗的決心。明智如叔向,當然能心領神會並做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