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把相關的事物進行對比或對照,從而把握事物各自的特點和聯係的記憶方法。一般是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類比。如對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的類型;分散體係的類型;化學鍵的類型;各種類型鹽的水解;原電池與電解池的對比;同主族元素性質的比較;同周期元素性質的遞變;各類烴的結構、性質、製取、用途的類比;烴的衍生物的類比等等。
類比的過程即是對材料歸納總結的過程。它有利於把握相關材料間的聯係與異同,增強記憶,有利於把所學知識係統化,做到融會貫通。
分組記憶法
初學者學習元素符號時,為了記住它們,可以按元素周期表中各族的分類來識記,先背名稱,再默符號,一族一族地記憶,這就是分組記憶的方法。
比如,在記第四周期過渡元素時(第21?30號元素),可以將這10個元素分為兩組,每組5個來記。記憶金屬活潑順序表,可將18個元素分為四組:鉀、鈣、鈉、鎂、鋁;錳、鋅、鉻、鐵、鎳;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分組時,則盡量采取能使個體間有一定聯係的分法(如同族元素);對沒有內在聯係的個體(如金屬活潑順序),則取便於斷句(5個一組)的分法。
對於化合物分子式的識記,如果記住了各元素的化合價,自然就易於掌握。而化學方程式的識記,則最好結合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來記,這比把一大堆方程式集中起來記要有效得多,猶如記外語單詞時最好結合句子或課文來記一樣。這樣做是把機械識記盡量附著在意義識記上,將提高記憶的效率。
當然,任何好的方法都不能代替學習的刻苦與勤奮,但采用適當的方法記憶,對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準確掌握曆史的時間概念和其他相關知識
世界曆史涉及地區廣,國別多,上下綿延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時間概念必然紛繁複雜。而初學者往往孤立、機械、片斷地進行記憶,因而不免出現顛三倒四的年代錯誤。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如不記清重要的曆史年代,就難以學好曆史。那麼,怎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曆史的時間概念和其他相關知識呢?現介紹以下幾種方法:
聯想法
記住事件發生的時間及其經曆的時間,來推導該事件的結束時間。如我們記住了美國獨立戰爭開始於1775年,又知道它經曆8年,那麼1775+8=1783(年),這就是它的結束時間。反之,記住它的結束時間和經曆時間,也同樣可以推導出它的開始時間。
年代間隔等距記憶法
比如,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列寧逝世,都是相隔10年。
又如,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1889年第二國際建立,相距100年;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世界近代史開端;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端,相距200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戰國時期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誌歐洲奴隸製結束、封建社會開始,二者相距近1000年。
年表法
按照曆史事件發生的年代順序排列成表。比如,1866年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反對蒲魯東主義鬥爭開始)至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和馬克思發表《法蘭西內戰》之間,逐年發生了如下一些事件: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發表、日本明治維新開始和第一國際巴塞爾大會(反對巴枯寧主義鬥爭開始)、列寧誕生和普法戰爭等曆史事件。把它們依次排列出來,一目了然,隻需記住首尾兩個事件的年代,中間眾多的事件年代便易於記憶了。
中外曆史比較法
這個方法就是用較為熟悉的一個中國事件年代,帶動對同一年代的外國曆史事件的記憶。
比如,公元前594年,魯宣公宣布“初稅畝”,承認私田的合法性,而同一年在希臘雅典也發生了奴隸製改革事件,即梭倫改革;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同一年在歐洲誕生了第一國際,在中外關係史上則有《中俄兩國共勘西北界約記》的訂立等等。
這個方法可以收到一舉兩得,甚至一舉數得之功。
抓住曆史年代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特征以加強記憶
比如,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又如,1777年,美國內戰中的薩拉托加戰役,1888年,英國侵略西藏;再如,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共產國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