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強化記憶能力,活用各種方法和技巧 (5)(2 / 3)

中學教材中背誦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許多學生畏“背”如虎。怎樣才能加強記憶,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誦效果呢?

理解記憶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記憶。背誦課文要盡量運用意義記憶,即加強理解記憶,要反對不求甚解的死讀書的學習方法。

背誦一篇或一段文章時,首先要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後了解文章的層次,來龍去脈,掌握文章的語言特點,抓住一些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先分析、後綜合,這樣背誦起來就快得多了。

背誦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誦議論文,可以從分析論點、論據、論證入手;背誦記敘文,可以從了解和掌握有關事實、記敘順序入手。

快速誦讀法

背誦是在朗讀和默讀的基礎上熟悉書麵材料的結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後,要始而反複朗讀,繼而反複默讀。隻有熟讀,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誦。實驗證明,持續性的緩慢閱讀,不但費時費力,而且會使記憶信號中斷;反之,讀熟課文之後,逐步加快閱讀速度,則可在大腦皮層形成連貫的信號刺激,從而強化記憶效果,提高背誦速度。

提綱挈領法

古人雲:“舉一綱而萬目張。”文章的“綱”便是文章的脈絡,而文章的脈絡又體現著作者的寫作思路。所以,背誦課文時,一定要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行文順序順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後連,上遞下接,環環緊扣,連綿不斷。這樣,不但背得快,而且記得牢。隻要我們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行文順序邊讀邊想,邊想邊背,背誦也就不太困難了。

求同存異法

某些詩文具有“重章複唱”的特點,各章(段)字句大體相同,因此,我們在背熟第一章(段)後,隻要找出其餘各章(段)不同的字句並記住它們就可以了。

關聯詞提示法

關聯詞不但能體現複句關係和句群關係,而且也能體現議論文的內在聯係。有人說,關聯詞是議論文的語言軌跡。因此,及時把握關聯詞這個“語言軌跡”,對背誦議論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例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文中有這麼一段:“彼與此世界作別之日不遠矣,而我少年乃新來而與世界為緣。使舉國之少年而查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這段文字中含關聯詞“……而……使……則……使……則……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連接兩個分句,表並列關係;第二句中的“使……則……使……則”構成兩對關聯詞,分別表示假設關係;第三句中的“故”連接上下兩個句子,表示因果關係;“而”連接兩個分句,表示並列關係。我們隻要把握住這些關聯詞,弄清它們表示的關係,邊想邊背,句句銜接,環環緊扣,背誦這段文字也就不太困難了。

辭格勾連法

教科書中要求背誦的課文皆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辭格的運用上自有獨到之處。因此,從背誦課文所用的修辭格入手,采用上鉤下連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誦效果。

例如,背誦課文《口技》中有這麼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聲……聲……聲”,接著,用“頂針”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動地描寫了發生火災時人們驚恐萬狀的忙亂場麵。

所以,我們隻要按照作者所用的這種修辭格的句式特點逐句對照,上鉤下連,背誦這段文字同樣是不太困難的。

聽錄音背誦法

生理學家認為,讓視覺和聽覺共同參與記憶,要比單用視覺和聽覺,提高記憶效果30%?40%,這種記憶方法,人們稱為“協同記憶法”。根據這一理論,在練習背誦時,可適當播放課文錄音,以便邊讀課文,邊聽錄音,從而形成記憶信息的雙向刺激,以強化記憶效果。

分層背誦法

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和基礎。分層背誦法,就是先理解背誦部分的總的意思,然後把它分為幾個層次,歸納概括出每層的意思,了解層與層之間的內在聯係,把思路理清,將各層的意思連貫起來,在此基礎上,再反複誦讀幾遍,就能較快地背誦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