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要適應時代和社會潮流。這是暢銷書的一條鐵律。
邁克爾·科達在《暢銷書的故事》中指出了暢銷書的某種輪回現象:在你和某類型的書籍揮手道別之後,一轉身,它又回到排行榜了。隻不過換了件更為時髦的外衣包裝,但你還是能一眼就認出這是從前流行過的某項產品的回籠。
從有暢銷書排行榜開始,書籍出版的趨勢其實是不斷地輪回。現在的美國人和100年前的祖先閱讀的非文學類書籍有什麼差別嗎?答案是:大同小異。公眾人物、政治曆史和醜聞、自助書籍和食譜,不論在100年前或今天同樣吸引美國人進到書店,而所謂全新的創舉往往不過是舊瓶裝新酒罷了。
邁克爾的話道出了一條規律,那就是暢銷書與時代、潮流的關係,某個時代和讀者關心的問題就是暢銷書永恒的主題。
數學中有A等於B,C等於A,那麼C等於B的推理。
假如R是讀者(Reader),時代(潮流)是T(Time),暢銷書是B(Bestseler),這三者的關係如下:
R=T;B=R;B=T。
讀者是追求時尚的,暢銷書出版是為了讀者的,那麼暢銷書的策劃必然要順應時代潮流。
《誰動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賓塞·約翰遜博士說,如果你隻寫自己想寫的書(恐怕很多作者都屬於這種情形),而不是讀者想讀的,那你訴求的對象是自己而非讀者,這樣怎麼會成功?
他還說:“我聆聽、觀察、注意社會正在發生什麼事,從中確定新作品的主題。一股新潮流、新趨勢在發展的早期我就加以掌握,等到書寫成時,恰好這股潮流發展到高峰,這部書也就最切合當時整體社會的需要。我的最高紀錄是把一個主題深藏心底15年。早在1979年我就察覺社會變遷一定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度的影響,這就是《誰動了我的奶酪》的點子。如果我一想到這個點子就立即出書,就無法達到後來切合時機推出作品的那種暢銷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