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女兒今年八歲了,小家夥聰明伶俐又可愛,隻是有一個毛病,愛挑食。每次在外麵吃飯,除了蝦之外,別的任何東西都不吃。在家裏吃飯,也隻撿著偏海味的東西吃,飯和菜很少或根本不吃。
朋友夫婦很憂慮,因為偏食已嚴重影響到孩子的發育。他們帶孩子去找心理醫生谘詢,想找尋到孩子偏食的病根,問來問去發現,像許多幼兒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那樣,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毛病,病根其實在他們夫婦身上。他們的小孩偏食,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平時的教育引導不當。他們用不當的方式,將孩子引向了他們意願相反的方向。
孩子小的時候並不是這麼挑食的,她本來也是什麼都吃的,隻是對蝦更喜愛一點。父母將孩子的這一偏好,放大成為她的特征,在平常的言語中時常提起,偶爾與別人閑聊時,也會將其作為談資,使孩子潛意識中也將其作為自己的特色,並在無意識中不斷將其放大。由最初的愛吃蝦,到後來的非蝦不食。而這個時候,父母有些慌神了,就開始批評和引導,而批評的語式多以“你怎麼能隻吃蝦呢?”“不能隻吃蝦!”“必須吃除蝦以外的別的東西!”而每一次批評與引導的關鍵詞都是“蝦”,不斷加深了孩子心中隱秘的那條自己與蝦聯係的紐帶,並不斷地強化。
這種狀況,在別的孩子身上也有所體現。比如有的父母時常歎息自己的孩子年紀小小的就隻認名牌衣物,而不穿普通衣物。但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這些孩子頭腦中的品牌偏向意識,除了社會影響和廣告灌輸之外,最大的決定因素還是來自父母與家人。據一項針對兒童進行的品牌意識調查顯示,兒童在3-6歲期間,逐步開始產生品牌認同,其認同感,三成來自於電視,兩成來自於小夥伴和朋友,一半以上是來自於父母的消費選擇。這個數字,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前兩者會逐步擴大擠壓甚至徹底取代後者。
以我另一位朋友為例,這位深為孩子過分的名牌意識擔憂的母親,當年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時常在孩子麵前有意無意地說“給你買了什麼什麼,是名牌哦!”並在四歲左右,就教會了孩子認各種名牌商標,哪個勾勾向上,哪個勾勾向下,哪個尾巴向天飛,如數家珍,倒背如流。而當孩子一天天長大,隻認名牌之後,母親批評她的話,也時常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在孩子看來,母親半是焦慮半是疼愛地說:“這孩子,非名牌不穿,一點都不知道節約”,與其說是在批評,倒莫如說是對她特色的肯定,於是,她也像那個隻吃蝦的妹妹一樣,執著而堅強地將名牌綁定成自己的特征,並將其發揚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