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至少可以不摘這一朵(1 / 1)

美兒從外麵帶回一朵梔子花,悄悄用杯子裝了,放在衛生間的洗臉台上,說要送給媽媽。

我問她:花是從哪來的?她說是從小區花園裏摘的。我說:那花兒開在那裏,大家都可以看到和聞到,你把它摘下來,就枯死了,不應該這樣做。

可別的小朋友都在摘呀,如果我不摘,花兒也不會繼續長在那裏呀!

小美很不甘心地說。

這樣的句式,在以往抓蝌蚪和捉魚之類的事件中,也有所耳聞。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在乎別人怎麼怎麼,我怎麼怎麼的句式。而這種句式,與成人社會中的從眾感和虛無感,是有直接聯係的。比如:大家都在闖紅燈,我不闖,是不是顯得很傻?大家都不排隊,我跑去排隊,是不是很異類?大家都在往河裏排汙水,我堅持不往河裏排是不是顯得不合時宜?大家都在買大房買大車安空調增大碳排量,我一個人堅持節能減排是不是太迂腐?我這樣做的意義價值在哪裏?我的行為和舉止,對事物最終的結果,沒有任何意義。這樣的克己與堅持,究竟有什麼意義?

這個困惑是小美的,也是我的。她小小的腦袋瓜已看得懂了,她的不采花,並不能改變花園裏最終會沒有花的結果,就如同她不抓蝌蚪和小魚,並沒有改變水池裏不再有小魚和蝌蚪的事實。

我當然不願意幾歲的小美就成為一個虛無的抱怨者。我給她講了關於一個海蟹的故事:退潮了,許多海蟹被衝上岸,將被海鳥啄死或被明天的太陽曬死。有個小朋友,在海邊,把小蟹捉住,扔回海裏。有人勸他:小孩,別浪費力氣了,海灘上有成千上萬隻呢,你救不了的。

但我至少救了這一隻!

小孩舉著手裏的蟹,認真地說。

小美聽懂了這個故事,對著那朵花說:我至少可以不摘這一朵。

對!如果你再叫別的小朋友也不摘另一朵,小朋友的小朋友不再摘另一朵,那樣,所有的花,都能一直把我們的院子裝扮得更美了。

小美確乎這麼做了,小朋友們也許被她說服了。不知是幻覺還是事實,我覺得今年小區院裏梔子花的花期特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