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炎暑來到我的窗前,輕噓微語:群蜂在花樹的宮廷中盡情彈唱。這正是應該靜坐的時光,和你相對,在這靜寂和無邊的閑暇裏唱出生命的獻歌。

人無意,意便無窮。

人生的美感有很多種,但大略劃分去,無非一種喧囂,一種寧靜。寧靜的美感很多時候接近禪。

禪是古印度梵語的漢語譯音詞“禪那”的簡稱,漢語意譯為“靜慮”。禪的境界其實是一種安然無爭而心下澄淨的境界,有別於世事的喧囂與爭搶,也有別於振臂高呼與力辯。就好似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中描繪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那種安然出塵,又宛然在世。這種美,便是悄然開放,安靜透明而樸實的禪意。擁有這樣的禪意的心靈,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我愛看月華。那在黑灰的雲裏淡淡泛出的光亮,像心中深藏的情意,美好而沉默。月的安靜裏有從容和溫暖,因為總在黑夜出現,它的美是喧鬧後的靜止,是讓人會意領悟生命繁蕪之下的單純本質。

禪一般的美感,便是單純的美感,是近乎“無”的美感。初看一無所有,而仔細思索,則一切都包含。比如人之初,比如愛之初。

不得不承認,一切事情最美的時候,並非是得到圓滿結局的那刻,而是將開始而未開始的時候。那時,是春風乍起,心中起了波瀾。那時,是新月初上,黑寂的眼中有了亮光。那時機巧還未生出,那時阻擋也未來臨,那時有蒙昧的夢,那時是若有若無的微笑。

中國文化裏,這種具出人意表的反差性的美感形態有很多,例如“人無意,意便無窮”。人的情意豐富,然而,再豐富的情意都比不上初始的毫無情意。因為沒有,所有才有巨大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迸發很多的情意。因為情意即將會出現,會延續,所以無意比什麼情意都來得濃烈。

又或者,並非無意,隻是尚未吐露,而彼此已心知肚明。此時的情意,則如同即將噴薄而出的暖流,能夠感知其溫暖,又不用擔心迅速冷卻。因此隻有期待,而無痛楚。

其實,人生裏很多幸福感也是這樣,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往往是對幸福的戰栗般的預感,而非幸福本身。當我們經曆輾轉,承受過絕望和失落,終於得到幸福時,我們想得更多的是為這幸福付出的那些代價。於是我們驟然百感交集,悲喜交加。那個時候,其實我們更多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辛酸。讓人幸福的隻是追求幸福本身,而非幸福的結果。

當然,恐怕也正是這辛酸讓我們的幸福感增強了。一種得來容易的幸福在人心裏引起的漣漪其實很少。隻有千山萬水百折千回後的幸福才能產生巨大的痛苦般的喜悅。而這,才是最大的幸福。帶著痛苦的幸福有種苦澀,而苦澀相比甜蜜而言,有更多可值得回憶的東西。可見,真正的幸福反而更接近痛苦。

接近痛苦的幸福還是幸福嗎?這是個問題。也許,真正的幸福應當在幸福來臨之前。席慕容的詩歌《此刻之後》恰當而優美地表達了這種理解。

在古老單純的時光裏/一直有一句/沒說完的話/像日裏夜裏的流水/是山上海上的月光/反複地來反複地去/讓我柔弱的心/始終在盼望始終/找不到棲身的地方/而在此時你用/靜默的風景靜默的/聲音把它說完/我卻在攔阻不及的熱淚裏/發現此刻之後/青春終於一去不再複返

此刻之前是幸福,此刻之後是憂傷。“人無意,意便無窮。”人有意,意便開始傾瀉,而一旦開始傾瀉,終有一天會完結。

這也就是道家的觀點,物極必反。道家講究做人做事不能滿,滿則虧,滿則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