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執著並非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最近看了一個特別具有戲劇性的變通故事。據說,2012年春運遭遇了熱潮而非寒流,發送旅客流量超過31億人次。盡管鐵路部門推出了網絡購票和電話購票,增加了一定數量的車次,但出行需求與運力供給之間的矛盾仍比較緊張,一票難求仍是春運期間的主旋律。尤其網絡購票和電話購票預售期比窗口提前4天,乘客買不到最想要的那張火車票,極有可能成為一種大概率事件。於是,被春運期間巨大的客流和艱辛的購票過程所困惑,一位北京白領先“借道”曼穀然後轉乘低折扣的國際航線回到昆明,“曲線回家”成為變通的嶄新的帶有悲情色彩的案例。雖然這種變通有其不能推廣的經濟和知識背景,然而,它確實是一種改變人生常態從而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畢竟,在一個人口16億的國度裏,春運並非一個可以簡單找到妥善解決之途的問題,這使得變通的回家方式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古蘭經》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人們聽說有位大師幾十年來練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有人找到這位大師,求其當麵表演。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麵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麵,然後說表演完畢。眾人大惑不解,大師微微一笑,說:事實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這就是變通。變通的人生是如水的人生。

《戰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人才們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並非真的求賢若渴。於是,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後來智者郭隗給燕昭王講述了千裏馬的故事:

有一國君願意出千兩黃金去購買千裏馬,然而時間過去了三年,始終沒有買到。又過去了三個月,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匹千裏馬,當國君派手下帶著大量黃金去購買千裏馬的時候,馬已經死了。故事到此進入高潮,被派出去買馬的人用五百兩黃金買來一匹死了的千裏馬。當這匹昂貴的死馬橫陳於國君跟前時,他大怒:“我要的是活馬,不是這貴得不可思議的死馬!”那聰明的買馬人從容答道:“你舍得花五百兩黃金買死馬,更何況活馬呢?我們這一舉動必有奇效。”果然,沒過幾天,就有人感動於國君求馬的赤誠,主動送來了三匹千裏馬。

郭隗對燕昭王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如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裏迢迢趕來。”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果然,沒過多久,“士爭湊燕”。投奔而來的包括魏國軍事家樂毅,齊國陰陽家鄒衍,趙國遊說家劇辛等。落後的燕國從此人才濟濟,逐漸由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

這就是變通的力量。可見,有時候力量未必是麵目猙獰、孔武有力的。有時,力量是如水般的溫婉。讓我們的生命如水般溫婉,讓我們溫婉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