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艾子遊於郊外,弟子通、執二子從焉,渴甚,使執子乞漿於田舍。有老父映門觀書,執子揖而請,老父指卷中“真”字問曰:“識此字,饋汝漿。”執子曰:“‘真’字也。”父怒而不與,執子返以告。艾子曰:“執也未達,通也當往。”通子見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兩字也。”父喜,出家釀之美者與之,艾子飲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複如執子之認真,一勺水吾將不得吞矣。”

不得不說,麵對世界,我們有時候太堅硬太執拗了。從小讀著愚公移山的故事長大的我們,立誌要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人類最偉大最壯麗的事業。我們躊躇滿誌,我們蓄勢待發。等我們長大了才發現,世界並非如此,不是你努力就能得到結果。當你遇到一座阻擋自己前進的山峰時,不是必須用盡全力推倒這座山,而是可以選擇繞行。當我們發現這一點時,我們的信念受到了嚴重挑戰,我們的價值觀幾乎崩潰。我們赫然了解,原來這個世上,目的地隻有一個,而通往目的地的路,卻有很多條。

其實,我們是不必隻用一種色調來看待世界的。我們可以嚴正,也可以幽默。亦莊亦諧就是這個道理。懂得幽默的人,是深切了解人生和世界的人。幽默是對人生坎坷的一種寬容方式。《艾子後語》是一部古代幽默作品集,文中故事以虛擬人物艾子為主人公,詼諧有趣,諷刺世風人物,往往發人深省。作者的用意是給據傳為蘇軾所作的《艾子雜說》作補充。

《艾子雜說》裏的這一個故事,說的是變通。

艾子帶著學生通子、執子兩個人到郊外遊玩。路上艾子渴得厲害,便讓執子到農家去討一杯水喝。執子看到有一個老翁在正門看書,便作揖請求討水,老翁指著書中的“真”字說:“你認識這個字,我就給你水。”執子老老實實回答道:“讀真。”老翁聞言大怒,拒絕給他水。執子回來將經過告訴了艾子。艾子說:“執子沒有辦成事,通子應當去。”於是通子去見那老翁,老翁像前麵對執子一樣把字指給他看,通子則回答說:“這是‘直八’兩個字。”老翁聽了很高興,立刻拿出家裏釀的美酒給他。艾子喝了通子討來的美酒,讚歎酒很甜美,並說:“通子真聰明啊!假如像執子一樣認真,我連一勺水都喝不上了。”

變通,就是隨遇而安。隨遇而安就是上善若水。水是造物主給予人類最神奇的禮物。他通過這禮物暗示人類應當如何長久地存在下去。這個秘訣就是包容。這就是我們常常感歎的水的性質:隨物賦形,即使是尖銳的、尖刻的一切都能包容。

《呂氏春秋·察今》裏的刻舟求劍,大約算是在中國最家喻戶曉的一則寓言了。那個堅定而刻板的楚國人,隻相信他刻在渡船上的記號。然而,舟行了,人走了,劍入長河,飄渺不知去向,如何才能再度尋獲呢?這個不知變通的楚國人大約隻能望河興歎了。

烏鴉在我們的成長教育裏的形象是聰明過人。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突然它看見一個瓶子裏有水,然而瓶子裏的水太少,水位太低,烏鴉怎麼也喝不著。這時,他看見瓶子旁邊有小石子,於是計上心來,將石子一個個放到瓶子裏,瓶子裏的水隨之升高,烏鴉成功喝到了水。這個事件在烏鴉的世界裏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聰明的方法被推廣了。後來,又一隻烏鴉飛到了一個沙漠上。它感到口渴難耐,就想找些水來喝,恰巧看見地上有一個瓶子,瓶子裏有半瓶水,烏鴉高興地落在瓶子旁邊。遺憾的是,瓶子附近一個石子也沒有,沒有石子就意味著喝不著水,看著水喝不到,這可急壞了烏鴉,它就到處找石子填瓶子,可是找來找去除了滿地的黃沙,一個石子也沒有找到。最後,這隻又累又渴的烏鴉就死在了瓶子旁,化成了一堆白骨。第三隻烏鴉剛好經過瓶子上空,也感到很口渴,就落了下來,當它看到那地上的半瓶水和那隻死鳥鴉,心裏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一次,這隻烏鴉不再找石子了,而是開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當坑挖到一定深度時,瓶子開始慢慢地傾斜,等水湧到了瓶口,烏鴉把嘴伸進瓶子,美美地喝了個痛快。這隻小烏鴉發表了一句感歎:學會變通是多麼重要啊,不會變通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噢。這樣的變通就是贏得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