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非常重要的一個秘訣是放遠眼光,注重積累,厚積薄發,自會水到渠成。許多事業都必然經曆痛苦掙紮、奮鬥的過程,而這也是強筋健骨、令人成長的過程。
明末清初人周容負才名,有俠氣。他曾受知於戴殿臣禦史,適逢戴為海盜所掠,他甘願以身為質,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時人多有讚譽。明亡後,周容出家為僧,但後來又因母親尚在需盡孝道,而又還俗。康熙十八年,清廷開設詞科,召周容入京,他堅辭不就。
周容寫了段小品,表達他對速度的感悟。順治七年冬天,他從小港想要進入鎮海縣城,因為攜帶的書多而且沉重,周容便吩咐小書童將書用木板夾好並捆紮,然後背著這些重物隨行。他們出發時,西邊的太陽已經落山了,樹梢上縈繞著傍晚的煙霧,而他們距離縣城還有大約兩裏路。小書童向擺渡的人打聽是否還來得及趕在南門關閉之前趕到縣城?那擺渡的人望望小書童,答道:“如果你們慢慢地走,城門還會開著。如果你們著急趕路的話,恐怕城門在你們趕到之前就關閉了。”這些話在周容聽來,頗有揶揄的意味,他心下暗自有些生氣。一主一仆於是緊趕慢趕往縣城趕去。因為走得太緊,天色又黯淡了,半路上,小書童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捆紮書籍的繩子斷了,這下耽誤了許多功夫。等小書童哭著重新捆好書籍,兩人再趕過去,城門已經緊閉了。此時,周容回想擺渡人說的話,深感其所言接近真理。他不禁感歎:天底下那些因為急躁魯莽,結果遭致失敗的人,大約就像自己和小書童這樣。
還記得那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吧。當他某天疲勞而滿足地回到家裏,對家人訴說一天揠苗助長的疲累和功勞時,家人隻看到了那枯萎一地的禾苗。“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所以,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要學會慢一點,再慢一點。不要讓感情燃得太快,太快的愛情也會太快燃盡。不要讓努力用得太多,太用力會傷神,會疲憊,會導致後繼無力而半途而廢。不要走得太快,太令人目眩的速度會使你錯過一路的風景。
但現代人總是停不下來。十個人裏有九個人都具有普遍的焦慮症。張愛玲雖然生在上個世紀,但她有著很強的現代意識,這種意識便是焦慮意識。她說出名要趁早,是因為她害怕麵對自己世界裏大片的荒涼。隨著2012的到來,隨著世界末日預言的出現,隨著船票的傳說漫天傳誦,人們普遍對生存產生了幻滅感。而這幻滅感促使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無盡探索。
就在這樣的物質文明高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容易迷失自己。這迷失表現為我們太過追求完美、太關注自己、太看重事物的結果、太注重輿論的評價。過度焦慮使我們麵臨的現實壓力、心理衝突無限放大。要解決這困境,我們隻能將自己的速度放慢。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一首《滁州西澗》是這樣寫的:“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一些自生自滅的青草在水澗邊不為人知的生長和枯萎。幾隻黃鸝在枝葉茂盛的樹裏低低鳴叫。黃昏時的雨使潮水漲高了。在荒僻的郊野渡口,一葉小舟寂寥地橫泊在河中。這是一幅句句描繪生命的畫麵,但這畫麵卻使人內心寧靜。青草、黃鸝、潮水、夜雨、小舟,這些都是動態的東西,但它們各自有自己的律動,不為外物所關注,也不為外物所累。它們自己行進著,也停頓著。它們無人打擾地在如馳的光陰中緩行。不急著出現,也不急於離去,這才是美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