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後

萬盛玉回到了自己宅院,他向自己的妻子牛氏交代了一番,又將下人聚攏起來,將一部分年輕的下人遣散,隨後又去拜見了自己的父母,因為他知道自己這一去,可能就難活著回來了,隻好將後事提前鋪墊,以防萬一。

萬父萬母看著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眼中的淚水打濕了自己衣襟,他們也知道,自古忠孝兩難全,而他們的兒子選擇了為國盡忠,自然就難以承受孝道的責任,他們隻能在背後支持,畢竟他們隻是一對貧苦的農民。

魯迅先生曾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拚命硬幹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而萬盛玉就是這句話中的縮影,他為了頂起武朝,為了完成自己的雄心壯誌,毅然的踏上了這條道路。

慶雲二年

元月八日

帝京城外站滿了熙熙攘攘的官員,他們由秦王言帶領著,在帝京城外設壇,為前去賑災的官員送行。

他們夾道而立,看向賑災官員的目光盡是羨慕,畢竟都知道名義上是賑災,實則不過是為貪汙腐敗蒙上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萬盛玉坐在馬車中,他撩開車上的簾子,看向了路邊的眾人,他們身上花花綠綠的裝飾更加堅信了萬盛玉的決心,他誓要為武朝博得一份光明,來達到自己的信仰。

“萬都禦史,秦王讓我給您傳達,他希望您可以忍辱負重,配合朝廷的計劃,切不可衝動,您手中的尚方劍,是您保命的唯一,切不可輕易使用。”一小廝縱馬來到萬盛玉的馬車轎子外,衝轎子那內的萬盛玉說道。

“臣定當不辱使命,效仿越君勾踐,負薪嚐膽(借戰國 越王勾踐典故)。”萬盛玉連忙作揖。

“都禦史切莫折煞小人!”小廝見萬盛玉的動作趕忙回禮。“禦史一定小心,鄭州雖緊挨京州,但仍多虎豹,切記。”

“多謝。”萬盛玉感激道。

“都禦史一路走好,小人就不加附送了。”說著,小廝調轉馬頭。

“先生慢走。”萬盛玉向小廝示意。

那小廝執鞭,狠狠的甩在了馬屁股上,胯下馬吃痛,飛奔起來,小廝牽引著馬,向秦王複命去了。

萬盛玉見狀,放下了簾子,開始閉目沉思起來。

時隔二日

一行人到達了鄭州隴夕府城外,他們一到隴夕府外,就收到了鄭州官員的熱烈歡迎,隴夕府的官員,陪同著鄭州巡撫及其一眾官員,前來迎接。

“駱大人,久仰久仰。”安撫司使晉江衝著鄭州巡撫諂媚的說道。

“晉司使,客氣了,你我都是為朝廷效力,哪能如此生分。”鄭州巡撫看著晉江,滿眼皆是讚許。

“此位就是攝政王親點的僉都禦史,萬將均吧。”鄭州巡撫看向晉江身側默不作聲的萬盛玉。

“下官參見巡撫大人。”萬盛玉作揖行禮。

“豈敢豈敢,將均手中執尚方劍,又有天子親詔在手,乃攝政王欽點之人,本官自不敢當。”鄭州巡撫口中盡是嘲諷。

萬盛玉聽言,眼中閃出了一絲別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