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來到了慶雲二年。
隨著武朝的不斷發展,官員持續的補充,朝堂內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這一年的元月七日,本在享受年休的帝京官員,接到了皇城內傳來的消息,秦王殿下要舉行大典,百官聽言,不敢怠慢,即刻奔赴皇城。
官員們慌張的從家中趕出,他們急忙的整理衣冠,馬不停蹄的趕到端午門外。
站在端午門外的禁衛軍,看著聚集的大批官員,他們感到十分摸不到頭腦,畢竟秦王事先也未通知他們。
官員們忍受著寒風刺骨,在端午門外站定,他們也感到十分的詫異。
約莫日上三竿時,皇帝的儀仗吹吹打打的從端午門內走出,秦王徒步跟著煌宋敬的龍攆,緩步走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朝臣見狀,也不顧地上的積雪,趕忙伏首。
“眾卿請起!”煌宋敬見狀,揮動小手。
“臣等謝皇上。”眾臣從地上站起,目不轉睛的盯著煌宋敬。
“今日,奉太皇太後懿旨,特召開大會,來對慶雲元年臘月二十五鄭州起震一事,福祉災民。”秦王繞至百官麵前。
眾人聽言十分詫異,鄭州於京州之左,百年難遇一災,怎會輕易起震?
“太皇太後有好生之德,感此役乃天譴所為,借此命欽天監與鴻臚寺和力,舉兩司之力,辦祭天大典,以慰上天之靈,於正月十五元宵盛典之時,稟告蒼天!”秦王看著百官,懇切地說道。
“臣接旨。”鴻臚寺卿黃東漢向前一步,拱手道。
“王爺,臣下深感不妥,本高皇帝所設元旦盛典就耗費大量金銀,若同時舉辦祭天大典,唯恐國庫入不敷出啊!”副都禦史王守英,進言道。
“你是都察院的吧,這件事,我在紫祝閣已經和左都禦史溝通過了,不必再駁。”煌言看著那個愣頭青。
“臣請求殿下三思啊!舉行盛典,勞民傷財啊!惟人之仁,匪祥於天(出自唐 柳宗元)。”王守英看著秦王,說出悖逆之言。
“王守英,你竟敢對天人不敬,本王看你勤政廉潔,對你剛說的那句話當沒聽見,你現在馬上滾出皇城,滾回你都察院,別讓我看見你。”煌言瞪大了眼,他沒聽過這麼直言不諱的話。
煌言站在一旁,目光冷漠地注視著王守英。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滿,對於王守英的死諫,他並不是不認同。但他是一個孝子賢孫,如果當著百官的麵子當眾駁斥太皇太後的作為,那會引起世人的非議,畢竟太皇太後認為神仙的存在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的力量可以拯救鄭州百姓的苦難,為他們帶來美好的未來。
隨即,從百官周圍走出一隊人馬,還抬著行刑的工具,他們三下五除二的將王守英按在板子上,掄起手中的櫝板。
他的身體被緊緊綁在刑架上,準備接受處篤刑的懲罰。寒風呼嘯,吹得他的衣袍獵獵作響,但他的內心卻毫不動搖。
一名士兵手持鞭子,凶狠地朝王守英的背部抽去。鞭子狠狠地落下,發出刺耳的聲響,但王守英卻沒有發出一絲聲音。他的眼神堅定而堅毅,仿佛在默默地宣告著自己的信念。
“王爺,我並非不想百姓過上好日子,但神仙隻是虛無縹緲的存在,他們無法真正幫助我們。我們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改善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寄托於他們。”王守英的聲音雖然微弱,但每一個字都充滿了堅定和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