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華
7月14日下午,在洪山禮堂,省旅遊局“三萬”工作組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當我們捧回那金光閃閃的獎牌時,我內心湧動著難以言喻的情愫。我掂出了這獎牌的厚重和分量。
今年三月初,副局長陸令壽轉業至我局報到還未滿一個月,局黨組決定讓他帶隊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三萬”工作組。在領受任務時,令壽同誌以特有的軍人氣質和堅毅向局黨組表態:一定要當好旅遊局的代表隊!帶著這樣的承諾,帶著全體旅遊人對山區人民的深情厚誼,令壽同誌率領我局“三萬”工作組在巴東縣清太坪鎮和沿渡河鎮紮紮實實地推進“三萬”工作。三月“三萬”,“三萬”三月,令壽同誌像一名忠於職守的士兵,帶領他的隊員們始終堅守在“三萬”工作的高地,其間他放棄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出境考察的機會,連清明和“五一”也沒有休一天,以滿腔的熱情譜寫了一曲知民愛民親民的篇章,以生動的實踐詮釋了黨在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令壽同誌和他的隊友們,沒有辜負局黨組的期望,沒有辜負全省旅遊人的期望,他們不愧是光榮的代表隊!
他們光榮就光榮在在使命麵前敢於擔當。誠如令壽同誌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負命而來。記得在我辦公室征求令壽同誌的意見,問他搞“三萬”有沒有困難時,他二話沒說,回答我:局長您放心,沒什麼大困難,小困難我們自己克服。您要我們爭當先進,我不敢拍胸脯保證,但我們會全力去爭取!看著他十分自信的樣子,我從內心讚歎:不愧是當兵的出身。工組四個成員,從五○、六○、七○到八○後,呈明顯的梯次結構,有三人是從部隊轉業的。搞“三農”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課題。他們把學“三農”、懂“三農”、愛“三農”、幹“三農”,當作必修課來用心踐履,把省委省政府“兩個全覆蓋”的規定動作作為“鐵的任務”來完成,足跡布滿了巴山深處的千溝萬壑,把黨的強農惠農政策送到了1104戶山民家中。在“望得到屋走得哭”的大山裏,這需要何等的毅力?!當我隨省黨政代表團考察歸來,馬不停蹄地審完八大本厚厚的“四簽字”(被訪者、走訪人、組長、單位一把手)台賬,在申報表上鄭重地簽上我這個“一把手”的名字時,我感到了手中筆的沉重。這厚厚的台賬裏,是令壽同誌和他的隊員們“腳印農家”的見證,是他們非同尋常的對於使命的勇敢和出色擔當!
他們光榮就光榮在帶著真情走近百姓。“三萬”工作是我省新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偉大創舉。情是“三萬”工作的靈魂。與百姓打交道,不僅要麵對麵,更要心貼心。正像令壽同誌日記中寫的:許多時候,群眾並不需要我們給多少錢多少物,而需要與他們真正想到一起,說到一起,樂到一起,幹到一起。工作組從入駐清太坪鎮的第一天起,令壽和他的隊員們就主動放下架子當“學徒”,學會用農家的語言與農民打交道。走村入戶,他們與群眾坐的是同一條凳,吃的是同一鍋飯,掄的是同一把鋤。4月中旬,我率機關的部分同誌去駐點村慰問村民和工作組的同誌,親眼看到當地群眾拉著令壽同誌的手親切交談、熱淚盈眶的情景,讓我深受感動,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血濃於水”。如果沒有他們在大山裏的真情付出,沒有他們與老百姓心連心的交往,靠一時的做秀是做不出來的。無怪乎群眾交口稱讚工作組是“共產黨派來的好幹部”,“黨的好傳統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