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光榮就光榮在群眾利益至上。在省直單位中,旅遊局在人財物的支配上不是強勢部門。工作組堅信:四兩可以撥千斤!花小錢辦大事,不花錢也辦事。急山區人民之所急,想山區人民之所想,結合旅遊部門的職責,想方設法幫助山區群眾開發鄉村旅遊,開辦農家樂,找到脫貧致富的新路。工作組幫當地找到了15個旅遊景點,完成了兩個旅遊調研報告,啟動了旅遊項目的招商引資。除此之外,還大力發展駐點村的村辦文化,建立村級廣播站和特色村民文藝小分隊,既活躍了鄉村文化氛圍,又占領鄉村的思想文化陣地,弘揚了主旋律。我去駐點村調研時,白沙坪村支書陳發宇告訴我:過去村民們空下來就去摸牌搓麻,現在有了廣播,他們能聽到黨中央的聲音,文藝演出也引導了村民健康的情趣,把山歌唱起來,把民族舞蹈跳起來,把鑼鼓敲起來,把圖書看起來,把球兒打起來,村民們比過去開心多了,我們村幹部的工作也好做多了。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三農”工作,關鍵是要真正把群眾放在心上,真正為群眾謀利益,讓群眾從長遠得實惠,“留下一個不走的工作組”。事實再次證明,隻有群眾利益至上,知民才有新視角,愛民才有新境界,親民才有新舉措。
他們光榮就光榮在舍得吃苦奉獻。駐點村山高坡陡,行駛在鬆軟的沙石路上,車輪經常打滑,險象環生,好多通組的路車很難開進。工作組在令壽同誌的帶領下,跑壞了輪胎磨破了鞋,靠兩條腿走進了千家萬戶。在野外考察旅遊景點時,穿山過澗,披荊斬棘,在懸崖峭壁上攀登,摔倒了爬起來再幹。宣傳強農惠農政策,他們講得口幹舌燥、喉嚨嘶啞,積極為群眾釋疑解惑。他們的苦沒有白吃,不僅造福於百姓,也砥礪了人生,辛勤的付出換來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他們光榮就光榮在具有堅強的團隊協作精神。工作組把局黨組提出的“爭創先進、從嚴要求、帶好隊伍”精神貫穿始終,以一流的精神狀態紮實推進“三萬”工作。工作組成員年齡相差較大,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三萬”中的默契。年過半百的令壽同誌,與大家同甘共苦,處處率先垂範,成了工作組名副其實的“領頭羊”;人到中年的童建新同誌把“三萬”當事業幹,發揚旅遊經驗豐富之長處,獨當一麵地開展工作,成了工作組的好參謀、好幫手;剛剛從部隊轉業的錢鬆華同誌,一心一意搞“三萬”,照顧了山區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成了“留守兒童”;年齡最小的周實現,吃大苦耐大勞,為了完成交給的任務,有時候通宵達旦,連爺爺去世也沒能在家為疼愛他的老人守靈送終。他們的團隊精神感召了局機關。全局同誌自發地開展了“獻愛心、送溫暖、表真情”活動,每人都為山區群眾捐款,局機關不少同誌還到駐點村送溫暖、結窮親,參加義務勞動,密切了旅遊人與山區群眾的血肉聯係,樹立了旅遊人嶄新的形象。
令壽同誌民情日記出版,令我十分欣慰,這不僅是他個人的幸事,也是我們全體旅遊人的一件喜事。古訓:力行而後知之真。相信令壽同誌飽蘸心血寫成的民情日記,會啟迪我們更多的思考。
(作者係省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