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2:帶不走的熱土深情(1 / 1)

特約記者 向朝輝

連日來,巴東縣清太坪鎮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時時念叨起“陸爺爺”、“陸組長”、“陸局長”,然後興奮地暢談和他一起時過往經曆。這位被視為他們親人的名叫陸令壽,盡管他來到此地僅僅三個月時間,盡管他已經離開這裏已經十多天了,但他無法淡出人們的記憶和想念。

今年三月,正在人們規劃新一年的希望和打算時,省委省政府開展“萬名幹部進萬村入萬戶”的活動。一時間,被抽調的省、州、縣、鎮幾萬名幹部走出機關、走進農村、走進田野和農戶家中。早春的江南瞬時變得春意盎然,絢麗多姿。時年56歲的陸令壽剛從部隊轉業到湖北省旅遊局不到一個月,就被任命為“組長”派往巴東清太坪鎮開展“三萬”工作。

自3月9日進駐清太坪鎮以來,工作組一行四人從山上的白沙坪到雙樹坪,再到河穀的橋河,在山區農家一待就是三個多月,其間,他放棄了出境考察的機會,清明沒有按慣例回江蘇老家掃墓,足跡遍布3個行政村1000多戶家庭,走村串戶送政策、問民情,圍坐在火爐旁跟村民們拉家常、聊農事、噓寒問暖,就像久別的遊子回到故鄉見著了親人,說不完,話不盡。

4月5日,在雙樹坪村七組一間破舊的農家土牆瓦房裏,陸令壽及三名隊員被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老婦人所深深震撼。老人名叫陳春菊,今年82歲,兒子前年去世,兒媳婦靠打工供孩子上大學,女兒女婿離婚20多年,丟下一個弱智的孩子與老人相依為命。一家人全靠低保度日,因缺乏勞力,六畝地撂荒,房屋蓋瓦多年失修,一遇雨天,屋裏水流成河。

臨走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陸令壽留下身上僅有的100元錢。3天後,陸令壽從鎮上請來醫生為老人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出錢請來當地農民,幫老人耕種六畝多田地。在陸令壽的關心下,清太坪鎮民政辦的同誌現場辦公,請來泥瓦工,對房屋進行了整修。陸令壽第五次來看老人時,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工作組與老人道別,老人聽不清他們的說話,嘴裏隻重複著一句話,“黨的政策好,感謝共產黨”。

“陸爺爺,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您”。雙樹坪村二組六歲的小姑娘譚紫娟平時生性靦腆,但見到“陸爺爺”時,她卻隻往他懷裏鑽。因小時候身患骨髓炎,小紫鵑患有偏癱,半身不受支配。陸令壽先後四次到她家看望,為她送去新書包、學費和文具,每次都會抱著她聊天,鼓勵她樂觀起來,多讀書學習。在小紫鵑的印象中,“陸爺爺”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樣親。

山區交通不便,山路難行,陸令壽帶領著工作組堅持一家一戶地走,不折不扣完成“兩個全覆蓋”。農戶家中沒有人,就電話訪、網絡訪,發放連心卡,將惠農強農政策塞到村民的門縫。陸令壽說:“村民在哪裏,民情就在哪裏,我們的腳步就邁向哪裏。”三個多月來,他們發放了一千多份強農惠農政策宣傳單,為村民免費拍攝衝洗照片一千多張,跑壞了4隻輪胎,穿破了幾雙球鞋,為困難家庭個人捐出工資4000多元,寫成民情日記20餘萬字,聯係多家公司為學校和行政村幫扶、考察和發展旅遊業……

得知工作組已於6月12日返回了武漢,當地村民們意見都很大,紛紛責怪領導幹部,為什麼不提前通知下他們,讓他們能去送送。

陸令壽帶著工作組走了,但他對這片熱土的情懷卻留了下來,留在百姓心中。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是從普通農民中走出來的一員,永遠記著自己走過的道路,我老家在農村,我的根在農村,了解農村,關注農民,是我不變的信守和期望。”